据新华社信息杭州1月17日电(张乐 黄薇)浙江省疾病控制专家经过3年的努力,成功地从沟鼠和青蛙体内分离出两种钩体病致病菌株。
钩体病又称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原性急性传染病。患者一般都是直接在田间劳动的农民。本病发病急,常有高温和腓肠肌疼痛。严重患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引起死亡。以受灾严重的浙江省三门县为例,该病的病死率达22.22%。
由于该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因此,防治有较大困难。在浙江省和台州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三门县疾控中心从2001年开始,对钩体病患者间疫情及鼠、猪、牛、青蛙间疫情进行了全面监测,并成功地从疫源地里浦镇的沟鼠与青蛙体内分离出了黄疸出血型菌株和秋季型菌株病原体。
疾控中心还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在当地卫生院的配合下,对全县6个疫源区内的村民进行了钩体菌苗预防接种,并制定了详细的疫情控制方案,使钩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2004年,三门全县钩体病发病率相比2000年下降了93.7%,为这种急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