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是国家医药政策出台较多的时期,许多医药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给制药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以及终端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受基础能源、化工原材料和粮油产品不断涨价的影响,加之部分医药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学制药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普遍感觉日子“不好过”。面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果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背景和一些医药政策的来龙去脉来分析考量就会发现,这些医药政策对整个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是适宜而有益的。正是这一系列医药政策的及时出台,使2004年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年。以下对其中的一些政策作简要分析:
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降低了医药出口产品退税率的相关政策开始实行。
从表面看来,由于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每年的出口金额占到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额的50%以上,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对以出口为主要渠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自然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但从深层次分析,2004年是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第3年,为履行入世承诺而实施的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就像去掉保护伞一般,大大加快了国内原料药产业的自我结构调整和自主提高竞争实力的步伐。
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降低24种抗感染类药品价格的通知》。
从表面来看,国家降低抗生素零售价格压缩了药品的经营利润,使抗生素生产和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挤压。
但从深层次分析,正是国家及时出台了抗生素零售价格降低措施,使发展日益畸形的抗生素市场得到了有效矫正,疗效显著的抗生素药品得到了广泛普及,一些生产疗效显著的较高附加值药品的企业销量得以快速增加。
从2004年7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凡未取得相应剂型或类别药品GMP证书的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从2004年12月31日起,所有药品经营企业必须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取得GSP证书。
从表面来看,国家强制推行GMP和GSP认证给医药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少数企业脱离实际的资金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回报。
但从深层次分析?GMP、GSP的强制实施在促进国内医药企业提高生产经营软硬件水平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门槛,促进了产业升级。
从2004年7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生素,在全国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才能销售。
从表面来看,国家严格药品分类管理,影响了处方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稳定销售渠道,增加了市场推广的难度和费用。
但从深层次分析,抗生素凭处方销售是我国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和与国际药政环境接轨的必由之路,越早实施越有利于处方药品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无形的市场之手不通过合理的行政调控,必定会使竞争中的企业像脱缰的野马无序地奔跑。没有国家因时制宜的政策调控,很难想象医药市场会健康发展。对于那些已顺利地从2004年艰难的市场中走过来的医药企业,应该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