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潮水般的竞争,国药系不断扩充自己的药品分销规模;复星实业更名为复星医药,专注于医药行业,继续收购优质医药企业。以国药系、复星系为代表的并购活跃派系走的是产业集中、规模运作的路子。
国药系
在近期医药行业并购热潮减弱的情况下,国药系的并购虽算不上活跃,但在业内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中国医药集团4月透露,将并购天津医药集团药品分销业务,目前正在谈判之中,其在深圳投资2.5亿元人民币的医药研发制造基地也正式奠基。此次并购天津医药集团药品分销业务的意图,与国内医药商业企业的激烈竞争有关。医药商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平均利润率只有0.7%,这就意味着规模决定了企业的利润额。
此外,4月26日,由沪、京、津、渝、穗五大城市的五大医药商业巨头发起的“中国医药商业经济联盟”正式成立。这五大医药股份公司分别是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原天津医药股份)和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这个联盟客观上将对国内医药商业企业的老大--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形成冲击。为了应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国药系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药品分销规模。
国药控股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医药分销网络,批发分销业务规模在深圳、天津均为第一,在上海、北京、广州居第二。面对目前国内药品分销行业的惨淡形势,国药控股是否还会继续采取规模扩张的方式来保持其现有地位?依照目前的情况,答案是肯定的。然而面对其他普遍微利甚至亏损的药品分销企业,如果国药系将其并购过来,对自身的发展有多大的推动作用值得怀疑。对于药品分销这一块的业务,目前更重要的是寻找其他营利的经营模式,并尽量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国药控股还需要整合旗下各个品牌,才能发挥出整体优势。
复星系
本季度,复星旗下的国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正在洽谈收购天药集团的药品分销业务--天津太平集团这样,国药控股将拥有全国最大的医药分销网络,保持在全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龙头地位。继购入天药集团25%股权后,这是复星在整体重组天药集团中迈出的第二步。复星并没有控股国药,但已足以将国药旗下的销售网络为己所用,可以看出复星是擅长于资本运作的老手。
事实上,并购是复星医药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仅2004年,复星医药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医药及相关企业并购案就多达6宗:
2004年2月5日,复星医药以参股公司国药控股之名,共出资18791.52万元收购一致药业12486.47万股(占一致药业总股本43.33%);
2004年3月28日,复星医药子公司与河北省临西县签署协议,共同重组设立上海复星临西药业有限公司,其中,复星医药出资3722.63万元,占注册资本60%;
2004年3月31日,复星医药子公司与武汉中联药业集团及自然人,共同对武汉市新特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新公司增资扩股后注册资本由1,100万元增至5,138.78万元,其中复星医药出资额2620.78万元,占股权51%;
2004年4月22日,复星医药子公司出资13111.2万元,受让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法人及自然人共计75.2%的股权;
2004年12月17日,复星医药又以关联交易形式,从控股股东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接过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老山药业)32.98%股权,出资额3391.31万元;
2004年12月27日,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化工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向台州市椒江玻璃三厂购买台州市定向反光材料有限公司37.5%股权。
从复星医药的财务数据也可以看出旗下企业对复星医药的重要性。2004年,重庆药友、广西花红、桂林制药、江苏万邦等企业对复星医药的净利润贡献最大;国药控股、天津药业集团、上海友谊复星和复地集团这4家参股企业,全年贡献的长期投资收益为16017万元,占复星医药净利润的74.38%。
然而,根据复星实业的年报显示,为了收购扩张,复星实业的对外负债总额在2003年高达22亿元,到了2004年更是上升为23.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5.58%。而且这其中绝大部分为一年期的流动负债。复星系深度介入的房地产行业和钢铁行业都是去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复星医药的压力骤增。这可能也是复星实业更名为复星医药,并专注于医药行业的重要原因。2004年下半年,复星医药多次声明复星系将不再投资金融业。7月底,当时的复星实业转让了福建兴业银行4500万股股份和兴业证券3900万股股份,开始剥离相关的金融资产。
重磅产品战略和强势网络战略将使复星医药现有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注重研发投入也可使其不断推出新产品。此外,复星医药还将贯彻其原有的并购发展战略,继续收购优质医药企业,包括收购一些拥有国际市场的企业,例如收购桂林制药、重庆凯林制药等(前者正在力争成为WHO供货商,后者大部分产品出口欧美市场),从而达到资产重组、扩大规模和进军国际市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