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于近日召开了一个媒体交流会,非正式宣布中国的医疗改革试点工作将于明年年初启动,医改的目标是基本医疗系统覆盖90%以上的人群,至少负担一半的医疗费用。从新闻的主体上看,这次吹风会带来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那就是医疗改革不再以市场化作为方向,而是优先考虑公益性和“普惠原则”,这个目标不仅符合公众的期待,事实上也是对以往医疗改革的一种纠偏。不过,在“令人振奋”的同时,卫生部的官员也表示,有关研究机构作出的“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没有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全面和客观”,这样的表态又多少让人感到沮丧。
他们的上述表态并非没有前因后果,早在10月下旬的一次研讨会上,就有官员声称,卫生部从未说过医疗改革不成功,也不同意医疗改革不成功的说法。联系起来看,在这个政府主管机构内部,至少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要“全面和客观”地看待目前医疗卫生的现状,尤其是要看到医疗改革的成果,就算事实上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不能把它看作一个部门的责任。
过去20年来医改是否成功,相信人民群众早就有了更广泛的共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只不过以学术方式说出了这个共识而已。少数官员一再对这个结论提出质疑,不仅会伤害公众的感情,更对今后的医改纠偏设置了观念障碍。
医疗卫生体制是涉及全民的重大公共问题,其成败得失当然不是一个政府部门能够担责的,实际上,过去几个月来的社会舆论也是反思多于问责、理性分析多于激情宣泄,所以,有关方面大可不必对某个结论耿耿于怀。相反,作为政府机构,无论是卫生部还是教育部,都应该有勇气听取社会的不同声音,从各种批评意见里吸取有益的建议,从而改进自身的工作。如果总是沉迷于“显著的成绩”,而看不到医患矛盾尖锐、医疗负担高企、社会公平失衡、困难人群有病难医等种种问题,就会偏离责任政府的大方向,也难免会招致更多的批评。
其实,早在7月1日,高强部长在一次形势报告会上就“痛斥”了医疗机构的见利忘义,并坦言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的报告还多次检讨了卫生部门的工作不足,如研究不深、把握不准、监管不力,以及反应不够敏感、决策不够果断、处理不够坚决等。高强部长的这一报告不仅“全面而客观”,与国务院的研究报告基本一致,甚至也体现了自我问责的胆魄与信心。卫生部门只有坚持和贯彻这个报告的精神,才能把部门共识与人民群众的共识协调起来,才能促进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