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5-12-07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受体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和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取得的这项成果,发现了β抑制因子作为受体信使把信息传入细胞核的出人意料的新功能,揭示了一条受体信息传递和药物作用的崭新途径。
  该研究成果所涉及的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多年来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有关研究人员曾先后获得1971年、1995年和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β抑制因子仅仅是一个调节受体信号的细胞浆蛋白质,它的作用是抑制受体。复旦大学马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裴钢院士领衔的课题组,经过长达4年的联合研究,最终发现β抑制因子能够直接进入细胞核,引起染色质重构并诱导药物靶基因的激活,从而对细胞功能产生长期的调节作用。这是一条通过β抑制因子直接传递信息到细胞核的新的受体信号传递通路。这条“秘道”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受体信号转导和分子药理学研究已经走向国际学术最前沿。一贯以严格著称的《细胞》杂志审稿专家认为,中国科学家的这一原创性研究是“一项影响面很宽、将引起广泛关注和轰动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g蛋白偶联受体是药物研发中最广泛应用的成功药靶,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物对疼痛、认知障碍、高血压、胃溃疡、鼻炎和哮喘等各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约500种药物中,有30%以上以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为靶标。
  这一科研成果目前已申请了专利。这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发现为开发治疗各种复杂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靶点,具有重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我国抗艾滋病新药研发有重大突破
下一篇:三分之一止咳药涉毒但按规定剂量吃不会成瘾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