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方的反倾销真的很让中国企业‘受伤’,那么‘住院’的很可能是印度的相关产业链。”面对印度人酝酿了两年并一再升级的“青霉素”战争,中国企业似乎成竹在胸。但几年来疲于应对价格战的国内企业,在共同应对反倾销调查上显得一盘散沙,并缺乏经验。
缺乏交流
医保商会热心肠难起凝聚作用
“我们只负责组织工作”,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简称医保商会)法律部主任官云宁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1月21日,在该商会召集下,国内青霉素工业盐主要生产企业代表们紧急进京,商讨印度工商部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以下简称工业盐)首次发布反倾销调查的对策。此次印度发难,始于5天前印度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当局发布的公告:对来自中国的盘尼西林G(主要是工业盐)提起反倾销调查,并要求涉案企业40天内提交问卷的时间。
而实际上,这次医保商会的“热心肠”也并没有完全起到想象中的那种“同仇敌忾”的凝聚作用,华北制药、哈尔滨制药、鲁抗医药进出口公司、河南新乡华星药厂、石家庄制药集团、四川制药、张家口吉斯特-布罗卡德斯制药有限公司、张家口东方医药进出口公司等与会的9家药企虽都表示将积极应诉,但对于在正式收到立案公告后,由商会代表企业向印度调查当局提出延期答卷的申请的建议却只是“基本同意”,而且在如何准备的问题上也并没有和医保商会进行更多的交流。
2月20日,记者致电医保商会法律部,官云宁主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应诉工作还是他们企业各自分头去做,自己做自己的”,记者随后问起是否了解各方的准备工作进程,“这个我不大清楚,应该是都在做,华北制药他们好像已经在进行法律咨询和聘请律师,其他的还都没沟通,具体到了哪一步,我不知道”。
随后致电张家口吉斯特-布罗卡德斯制药有限公司,电话先后被转至工程部、财务部,两负责人均表示毫不知情,直到电话打到商务部,项威部长才明确表示,公司还并没有进行法律咨询,更没有请律师,“现在正在填表”。所填的“表”,就是由印度工商部网站上提供的“反倾销调查问卷”。据专家向记者介绍:调查问卷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市场经济问卷,一个是倾销调查问卷,对于企业来说相对有难度的是前者,因为必须要进行很多的论述来证明你的市场经济地位。
兵贵神速,对于这次“中印医药行业首次反倾销案”,国内企业显得有些慢不经心。
而此时,据印方要求的各应诉企业提交答卷的时限只剩5天。
“双输”的结局?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在印度公布的调查期内(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张家口吉斯特-布罗卡德斯制药有限公司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占中国总出口份额的14%,是国内第二大青霉素出口商,且该公司的最主要产品就是工业盐。
“我们也有欧洲和日本市场,但印度是我们的最大市场”,项威显得非常谨慎:“如果应诉不利,当然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具体有多少,我还不能说。”
“其实(印度)提出反倾销,对我们不利,对印度的企业更为不利,”项威说,“他们的进口商损失会非常大,还有那些采购青霉素的制药厂”,他指的是采购中国青霉素作为生产阿莫西林等半合成系列产品的中间体的企业,例如阿拉宾度、鲁宾公司。
“所以他们内部也有分歧,有争端”--这让项威感到有些乐观。
几乎所有的国内企业都认为,在青霉素产品的竞争战中,中国一直是处于上风。从2003年10月至2005年3月,印度青霉素工业盐的进口增长250%,进口量达9000万亿单位,其中90%以上来自中国。而印度国内的生产商也一减再减,或停产或转产,恍如青霉素市场已完全成为中国天下。
但同时这也给印度制造了制裁的最好借口。早在2004年7月,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启动3个月“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的时候,就已经传达出印度的这种讯号。有业内人士认为,为这次的反倾销,印度已经酝酿了两年。
但更多的人显然并不把这件事放在眼里,似乎有很多细节可以为之佐证,比如印方并未通知我外交部。
这次反倾销诉讼,起诉方为印度南方石化工业公司,也是目前印度国内工业盐的最主要生产商。“印度生产商技术设备、生产手段落后,成本下不来”,项威表示,如果印方的反倾销真的很让中国企业“受伤”,那么“住院”的很可能是印度的相关产业链。
但情况并不像这些企业所描述的那么乐观,北京小耘律师事务所张毅律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惯例,如果反倾销调查终裁成立,印度当局将有权向中国相关企业征收最高为84.92%的进口关税,对这些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