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预计在全国“两会”之前对抗生素和抗肿瘤药进行全面降价的方案将要推迟。
“目前,发改委还在就进一步的药价调整方案征求企业、协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估计要等到‘两会’后才能出台。” 国家发改委药品定价政策顾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俞观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次药价调整不仅仅只是降价,有部分药品还要提价。”
发改委实施药品定价新政
此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谈到药价新政策和改革思路时表示:“发改委将进一步完善药品的定价机制,将分期分批调整药价,使不合理的虚高药价得到进一步降低。”
据了解,这一轮的药价调整涉及抗生素和抗肿瘤药两大类药品,其中抗生素包括抗细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肿瘤药包括西药和中药。这是继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对22种抗生素实施大幅度第17次药品降价之后,又一次大规模药品价格调整。此次调整的药品目录涉及130多个西药和30多个中药品种。而中成药部分则几乎囊括了现有《医保目录》内的抗肿瘤中成药。
“此次药价调整准确地说是有升有降,比如一些临床上非常需要但是价格已经比较低的药品,如‘环磷酰胺’等价格过低的抗肿瘤药不可能继续降价了。而一些昂贵的中成药则有可能被降较大幅度。”俞观文说。 自《医保目录》修订后,随着收入的药品数量由原来的约1500种扩大至2400种左右,发改委的药品定价任务也日趋繁重,发改委为此成立了药品定价评审中心。中心负责人卢凤霞认为:过去对药品价格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药品的市场实际购销价格,并按照规定的中间环节流通差价率制定最高零售价,目的是解决药品流通环节差价过大,价格“虚高”问题,但这无法全面考核企业的实际成本。
据了解,药品定价评审中心正在抓紧研究修改的药品政府定价原则,要建立以合理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核定办法,进一步降低不合理的药品价格。下一步将涉及到价格调查范围的药品将是心血管类药品、呼吸系统类药品以及胃肠道类药品等。
药品降价各方反应不一
某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被纳入医保的药品很可能都难逃降价的命运,进了医保销量绝对不用担心啦。但是,这么降,企业的利润实在是很低。”他认为,“其实药价虚高的根源还是流通环节太多,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17次降低药价,但实际效果不是太明显。每次药企都得大幅度降价才会保住市场,这其实对各方都不利。”
但也有药企负责人认为:“今年应该会有两次降价,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而且是全品种的,老百姓今年也许会明显感到药费支出下降。”
目前,我国共进行过17次药品降价。其中12次降价涉及抗生素,3次降价涉及生物医药,而涉及到中成药的只有2次。随着新的《医保目录》扩容,抗肿瘤中成药是其中的昂贵类药物,从医保目录范围来看,此类药物终端定价普遍高于100元;另外,国外的抗肿瘤药也很昂贵。因此,抗肿瘤药物有可能会成为降价幅度较大的部分。
有业内专家认为,对药品价格的管理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及国情相适应,同时也要与国际接轨。从长远来看,药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政府只起监督、指导以及为市场服务的作用。由于医药行业是经济行业,因此,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就必须按经济规律来进行。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朱长浩认为,要让药品降价取得效果,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我国的医药管理格局十分复杂: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卫生部分管医院,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药品降价是需要各有关部门协作与配合的,单凭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