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国家科技大会,把“自主创新”提到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并且每年拿出3亿元扶持国有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重大项目技术改造。1998年天津开展全市创新大讨论,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次明确了自主创新在天津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论经济发展思路,天津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思路往往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基本、至为关键的因素。一个企业,想生存、想发展、想兴旺,就需要有一条正确的发展思路。在正确指导思路的引领下,自主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成为天津药业十几年来培育的核心能力和始终不渝的发展方向,是天药皮质激素产品称雄市场10年的补氧线、生命线。15年中天津药业成也价格败也价格。价格竞争的背后,技术创新主导着企业的市场沉浮,150多项科研成果支撑着企业的核心能力。天津药业目前生产的皮质激素类原料药和制剂品种及规模均居全国之首,其中原料药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地塞米松系列三个产品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均为世界第一,地塞米松系列产品生产能力达到25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氟轻松产品,生产规模世界第一。
新年伊始,“激素常青树”地塞米松再发新芽,天津药业集团突破传统工艺,使得原料成本降低10%至15%。该工艺投产后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目前,天津药业集团正在进行另一项工艺改进,小试成功后预计年内投产,这将使地塞米松原料药的成本在原有基础上再降30%。
“在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关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投身竞争,在竞争中求得发展;要么关起门来怨天尤人,强调客观理由,退出竞争。但是逃避竞争就永远无出头之日。”这是集团董市长师春生一段话。
天津药业的看家产品地塞米松,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市场一直被法国罗素、美国普强等几家国际公司垄断。20世纪60年代,作为替代进口的国内两个生产基地之一,天津药业开始生产地塞米松。80年代,国内市场开放,几家外国大公司卷土重来。在他们技术、质量、资金和市场策略的强大攻势面前,天药地塞米松被迫停产。1992年,引进新工艺后的天药地塞米松重整旗鼓杀回市场。然而,法国罗素公司施展价格战,天药再次败北,当时生产100公斤,亏损100多万元,不得不再次退场。1993年,卧薪尝胆一年的天药,利用自己开发的一种全新工艺投入生产,第三次进入市场。这一次,天津药业把4成国内市场份额抓到了自己手里。从1994年开始,地塞米松的市场竞争主导权已被天津药业牢牢地握在手里。1996年市场占有率达到70%,1998年达到90%。1997年5月,罗素公司连续4次提出与天津药业统一价格,划分地塞米松市场的请求。天津药业集团董事长师春生亲笔复信:你们在中国市场已构成低价倾销,我们准备提出申诉;建议罗素公司退出中国市场,或者作为我们在全球的代理商。几年的商战交锋下来,罗素公司已在中国地塞米松市场上损失了上亿美元,1998年,不得不悄悄地从盘踞了20年的中国市场引退。
连续三次工艺改进降低成本
围绕着地塞米松这个核心产品,天津药业在历史上有两次工艺上的重大突破。
第一次是在1992年11月,天药把地塞米松生产中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脱氢”改为“生物脱氢”,不但提高了质量,而且成本降低了30%。截至当年年底产能突破两吨,至1993年5月产能已扩大到10吨,超过了我国历史上地塞米松产量的总和。“生物脱氢工艺”问世,使天药地塞米松除外观色泽外,其他10项技术均超过美国普强,达到了法国罗素的水平,使天津药业在对手的价格战面前站稳了脚跟。
1997年,天津药业年轻的总工卢彦昌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开始进行“地塞米松系列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工作。他们对工艺大胆创新,在“生物脱氢”基础上,采用新的化学试剂及原料,对工艺线路进行调整,使反应线路减少了三四步,反应周期由30天减少为19天,生产成本下降了40%,这在地塞米松系列产品合成工艺上是一个新的重大的突破,属于重大工艺改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药凭借此项新工艺获得了世界一流的产品,而销售价格又是市场最低价,使法国罗素公司俯首称臣,最后迫使其产品退出中国市场。此外,2000年,天药还与天津大学结晶中心合作,对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结晶工艺进行研究,以改善晶形,提高收率,为天药集团这一主导产品赋予更高的技术含量,在皮质激素市场上保持技术工艺领先地位。
目前,天药研究院正在进行第三次针对地塞米松的工艺改进,预计还能将成本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