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新的定价办法有望于近期出台。3月9日记者从多个药企老总处证实,国家发改委已于近日将《药品定价方案》意见征求稿(初稿)下发各制药行业协会,正征求各企业意见。
在新方案中,首次提出了“首仿药”的定价将上浮。
广州一知名企业老总已看过该征求意见稿,他对记者表示,此次《办法》中提出药品将分类定价:药品将分为专利药、原研药(已过专利保护期)、仿制药三种。其中,仿制药又分为首仿药和仿制药,定价方式将有所不同。首仿药将有所上浮。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国内首先仿制生产并上市销售的药品,经专家论证后,允许在统一定价的基础上适当上浮。上浮范围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上浮范围,由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确定。至于最高上浮范围,还未有具体规定。
名词解释
首仿药:
所谓首仿药,是指“首先研究申报国外已上市而在国内未上市的药品”。”由于首仿药相对后来者,投入的研发生产费用较高,业界一直有呼声价格应与其他后来仿制药有所区别。
“一药多名”成两会关注热点
据悉,近两年以来国内的仿制药申报呈现“井喷”现象,仿制之风在西药产业一浪高过一浪。有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美国FDA仅受理了148种。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新药大多是改头换面的仿制药。而由此造成的“药价虚高”、“一药多名”等后遗症已经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钟南山院士昨天在两会上举例说,“一个‘罗红霉素’,品种就达40多种。我当了45年的大夫,在查房时也几乎看不懂。”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在国内一个新药出来后大家都一窝蜂去仿,结果搞得大家都做不好市场,价格战很快就会打起来,很明显的后遗症有两个,一个就是目前的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另一个就是价格战打到最后,很多企业开始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甚至有的开始偷工减料,造成劣药驱逐良药的不良局面。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副厂长王文楚表示,首仿药企业要比仿制药的企业投入大得多,除了研发费用,销售费用也比仿制药企业高得多,由于是首仿,还要做市场启蒙工作。因此,首仿药的价格相对上浮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