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海口召开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扩大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陷入困境,政府应该负起4大责任。
首先是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不明确。
中国有13亿人口,医药产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应成为我国重要产业。然而目前医药产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国家应进一步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财政投入不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注册腐败、集中招标采购等表面因素。多年来国家对药品的强制性连续降价、招标采购等一系列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其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明显偏低,市场自行配制资源,导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困难很大。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国外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甚至更多。
其三是医药改革措施不到位,存在政出多门现象。虽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管局,但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依然较多,药品的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而各部门往往站在部门和局部角度考虑问题,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四,政府对医药行业的调节目标定位不准,力度不足,有时出台政策未从社会经济全盘角度考虑。如这些年推行的各项审批制度、价格调节政策、税收政策和行业认证标准等,未产生鼓励企业创新的预期效果,却引导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硬件改造,引起行业恶性竞争加剧、低水平重复建设扩大。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曾渝认为,要应对这些难题,需统筹考虑医药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从改革医药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药品审批政策、改革药品定价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将有利于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