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分类上,抗感染药、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是我国出口型原料药系列,占全部原料药出口总量的90%以上,相应的中间体国内需求量也较大。
专家们还提醒相关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随着形势的推移,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和生产也要有所调整。专家们认为,疾病谱的变化将造就医药市场新的领域,相应的医药中间体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带来了新的机遇。研讨会上,专家们推测:2010年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绝经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碍、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鼻窦炎、偏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疾病、致命性感染等,这必将迎来相关药物中间体需求的增加。
专家观点三:出口结构要升级
专家们还指出,尽管我国医药中间体产业面临走强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在药品产业的金字塔形价值排布来看,医药中间体利润处于塔底,甚至低于大宗原料药。
而事实上,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自身也存在如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渠道建立不畅、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等方面的“短板”,再加上水电煤运和化工原材料的涨价、环保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医药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外因,其国际市场优势竞争力渐渐受到威胁。
专家指出,国内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把握缺乏经验,对贸易国(区域)医药市场、政策、贸易规则亦缺乏系统研究,以致中间体出口的综合质量并不高。因此,专家提出,必须改变国内中间体的出口结构,产业自身建设及生产软件建设亟待加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cGMP、FDA、E/DMF、COS等认证的企业和产品。
专家观点四: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专家指出,即使对于利润相对较好的企业,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自有品牌,增强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应是考虑之中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国内医药中间体行业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对“大路货”失去了兴趣,皆认为即使行情出现好转,其盈利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各种所谓的特色原料药才会大受追捧,企业不惜重金投入全力转产。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特色原料药的需求比较有限,一旦市场供应量激增,价格波动极大,中间体生产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将是巨大的。因此,企业要做的,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跟风,而是寻找到维持企业利润“长青”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尽管国内中间体生产和出口的主力军是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近年来也得到快速成长,但整体来看,中间体生产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实力有限,行业竞争激烈但处于无序状态。
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一些国外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已经在积极实施进军中国的发展计划,尽管产品定位不同,但相信这对国内大大小小的医药中间体企业来说压力又更添一重,是时候想想如何“内练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