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6-09-14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剥离药品医院如何生存 5年内医药分家困局重重

对于饱受“看病难、看病贵”之苦的百姓来说,国家发改委9月4日下发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无疑令人鼓舞。在《意见》中,发改委给突破医疗体制改革困境下达了时间表,提出要用5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然而当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业内人士时,他们的普遍看法却是“将信将疑”。一位大型医药公司老总的话极具代表性:“医药分家并不是什么新说法,早在上个5年计划中就提到了,可6年都过去了,还不是没变化。”

他认为,尽管整个社会都对“以药养医”的种种弊端,如滥用药、大处方、商业贿赂等深恶痛绝,但要真的实现“医药分家”并不容易,因为牵扯到方方面面利益的重新调整。哪一方面没有处理好,都会使改革陷入新的困境。这也正是“医药分家”喊了几年,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根本原因。

其实近年来,重庆、武汉、江苏、北京、上海等很多地区都有医院尝试过“医药分家”,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能够善始善终。

上海海江医院的例子很有代表性。2003年,这家医院关闭了医院药房,专门从事诊疗,卖药则由从社会上引进的平价药店担当。然而启动不足一年后,双方因对药品销售提成无法达成共识而宣告“流产”。药店方面表示:“我们药品的平均毛利润率才10%多一点,医院竟提出要20%的提成,这怎么可能呢?!”而医院方面则认为:“我们所说的‘医药分离’,是药品流通和医院的分离,从而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但如果把药品的利润完全从医院剥离,我们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目前,我国80%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销售给患者的。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的收入分为三部分,药品、医疗技术性收入分别占到40%左右,国家政策性拨款不到10%。用一位业内专家的话说:“一旦医药分家,失去药品利润支撑,大医院是死是活很难说,地区医院肯定全死光。”因此,“医药分家”的核心问题是补偿机制问题。要么通过调高手术费、检查费等来缓解医院的资金缺口,由“以药养医”演变成“以器械养医、以检查养医”,要么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据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按照损益补偿原则,如果全国的医院都实行“医药分业”,国家要逐步为医院弥补469亿-547亿元的利益损失。这笔钱从哪里出?怎么补?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安排。(2006-09-14)

上一篇:国际制药分工给中国制药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下一篇:八起医疗乱收费案件曝光发改委要加大查处力度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