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6-10-1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首仿药定价新政受阻 抑制仿制药过热面临困境

面对我国仿制药过多过滥的状况,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一直在酝酿对仿制药品数量进行限制,以防止低水平重复生产。据了解,早在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在《药品定价方法》(初稿)中首次提出“首仿药”定价新政,以期通过定价和审批制度相结合来调控仿制药过热。但由于多种原因,该政策还停留在纸上。业内人士透露,该政策还远没有时间表,而且不排除有夭折的可能。

首仿药定价新政受阻

“国家发改委就此政策曾征求过行业协会的意见,但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所以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顾问俞观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所谓首仿药,是指首先研究申报国外已上市而在国内未上市的药品。由于首仿药相对后来者,投入的研发生产费用较高,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考虑,在定价时,首仿药可以享受高价格,随后仿制的产品定价逐步降低,以期抑制过度仿制,以及随之产生的“一药多名”等不良后果。

“目前,抑制仿制药过热,需要定价和审批调控相结合。”俞观文认为,“但对仿制药的申报进行控制目前还做不到。”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行政审批都是依法办事,但目前的《药品法》对此并没有提及,也就是说,只要企业满足申报条件就得批准。

据了解,目前,药品价格调控属于国家发改委,而新药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药品法规的制定在国务院法制办。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认为,由于由哪个部门来执行相关的政策不明确,所以应该先立法再办事。

“由于现在整个社会上是一片要求药品降价之声,加之对于首仿药新政的制定各方意见并不统一,原打算出台的定价新政,还可能会流产。”北京某制药企业老总对本报记者分析道。

抑制仿制药过热面临困境

仿制药过多过滥已经成为我国的特有现象。在药品市场上,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由于过多仿制药竞争而导致药品价格下降,人们仍然觉得买药贵。

据了解,目前我国仿制药生产占了97%,近两年来,国内的仿制药申报还呈现出“井喷”之势。仿制之风在2005年又波及中药产业。自2004年起,国内仿制药每年的申报数量都超过1万件,由此造成了“一药多名”等后遗症。例如,头孢曲松钠是一种抗菌药品,在同一个通用名下,仿制药的商品名却有头孢三嗪、罗氏芬、丽珠芬、菌必治、抗菌治、康力舒等20多个。

目前,我国仿制药申报的热潮丝毫没有减退。据了解,近年来,世界制药公司的许多专利药纷纷到期,到2007年,在药品市场上,将有30多种“重磅炸弹”级(年销售达10亿美元的药品)的药物专利保护到期。于是国内制药企业纷纷进入仿制药市场。

上述北京某制药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由于新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而且风险大,加上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规模不大,因而都难以承担新药研发的高风险,尚不能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造成药企跟风仿制,仿制药过热。据统计,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投入高的也只有4%?5%,远远低于跨国制药企业。

国务院法制办科教文卫司司长宋瑞霖认为,可以将药品审批制度与药价制度衔接,鼓励新药研发,抑制仿制药过热,“在药品市场整顿过渡期间,适当限制仿制药可能有一定意义。”但他同时也指出,从长远看,简单的数量限制政策值得商榷。(2006-10-13)

上一篇:业界首例进口药反倾销案初裁结果日近
下一篇:中医药收费酿变局:提高中医诊费和中药价格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