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出版的2006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白皮书透露的信息表明,2005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达6020亿美元,增长率为1998年以来最低,仅为7%。一方面,“重磅炸弹”产品继续支撑制药巨头主导全球医药市场,另一方面,品牌药的专利到期阻碍了制药巨头的快速发展。研发费用不断上升,新药开发难度加大,未来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期。
综观2005全球医药市场,大体呈现以下特征
北美市场增速放缓2005年,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北美市场占据全球医药市场份额的47%,增长率则从2004年的8.5%下降至2005年的5.2%。欧盟医药市场增速高于北美市场,达到7.1%。拉丁美洲市场增速惊人,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2005年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仍是中国,其医药市场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突破20%大关。
跨国药企占半壁江山近年来,全球药品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少数知名跨国制药企业和畅销大品种上。2005年,辉瑞等全球销售前十位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约一半的份额。
制药巨头对“重磅炸弹”药品的依赖越来越重。2005年,全球“重磅炸弹”药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专利药)达到94个,占全球医药市场份额的1/3。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药仍属最畅销药品,但增速比上年趋缓;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细胞抑制剂、抗精神病药则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新药研发周期延长2005年,全球在新药研发上投入最多的十大制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共达435亿美元,平均占销售额的15%。巨额投入使新品璀璨。2005年,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产品数超过2300个,较2004年增长9%。其中27%的在研产品是生物技术产品,昭示了生物技术将主导畅销药物排行榜的时代即将来临。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药品研发过程的复杂化和企业新药研发投入的高昂化,新药的研发周期普遍延长了。调查显示,2002年~2004年,一个新药从临床研发到通过FDA审批平均需要8.5年。而2005年全球上市的新活性物质中,从取得专利优先权到全球首次上市的时间少于8年的仅占12%,处于8~12年时间段的占44%,其中28%则耗费了15年以上的漫长过程才得以上市。
展望医药市场的未来趋势与热点--
购并浪潮未息为了做大做强,近年国际制药业的并购和重组改变了全球医药市场格局。2005~2006年,瑞士诺华、英国布茨、美国波士顿科学、德国拜耳等先后上演了并购重头戏。有分析预测,到21世纪中叶,全球前70家大制药公司将合并为15家,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跨国制药巨头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步伐,并呈现以下特点:(1)研发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纷纷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争夺人才,利用当地资源,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2)服务业外包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亮点。制药公司越来越多地将新药研发乃至药品生产和销售的业务外包,外包业将年增速17%。(3)中国成为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非专利药竞争加剧据报道,2005年~2007年是国际专利药到期的高峰阶段。2006年将有约23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到2007年全球将有价值82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这些药品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就有30多个。
专利药物的到期,为仿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但是,非专利药依然面临剧烈竞争的环境。
首先,专利原研公司将采用延长专利、增加新适应证等多种途径来应对。其次,非专利药企业除了降价外,还必须加大研发,在专利到期后的第一时间推出自己的产品。第三,并购非专利药公司成为大公司进军非专利药市场最便捷的策略选择。最后,生物技术领域可能成为新的仿制药竞争市场。目前,美国仿制药协会已经明确将生物仿制药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欧洲已于2003年率先采取行动,为生物仿制药构建了一个法律框架。2006年4月和5月,欧盟和美国分别批准了首个生物仿制药。
生物产业前景看好2005年全球前20大畅销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超过370亿美元,其中19个产品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增长最为强劲的一类生物技术产品是治疗性抗体。
相关前瞻性分析显示,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自2010年开始强势增长。到2010年,大型制药公司销售额60%的增长将归功于生物制药。作为销售业绩增长的有力保证,单克隆抗体将在生物制药中扮演举足重轻的角色。(20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