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降价药和既便宜疗效又好的药失去市场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医药不分”。浙江省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郭泰鸿认为,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以药养医”补偿机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把药企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促使他们向利益倾斜。不改变这个根源,百姓仍要吃高价药。
一位医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对很多药品尤其是仿制药来说,医药企业一般只获得正常的生产利润,不管定价高或者定价低,其出厂价都不会相差很多,但药品定价却直接影响着其销售量,药价定的越高,药品一般就越好卖,药厂利润也就越大。所以在被现行的医药购销“潜规则”的逼迫之下,药企只能在国家降价后,或者重新涨价,或者生产更贵更高档的品种,才能有钱赚。伴随着降价药的消失,一夜之间又生出了很多“新药”,如已经不常见的普通红霉素药品,“重生”后市场上有47种,价钱也随之提高,甚至高达普通红霉素的10倍。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单纯行政降价只能让老百姓空欢喜。
行政降价不能解决药价虚高
有关专家分析,当前我国有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领域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的市场竞争状态;但在消费环节,85%的药品仍然被医疗机构所掌控,医疗单位既是买方市场的支配主体,又是卖方市场的支配主体,因为百姓用药是被动的,必须听从医疗单位的建议。其垄断经营的结果是使充分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好处,留给百姓的只有一点点。
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飞虎教授说,“降价死”现在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药品价格越低,越是卖不出去,这是因为老百姓对于药品的消费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回扣、利润诱惑,医生自然开那些利润高的药品。如果医疗机构不进降价药、低价药,药企也就停止生产和供应。
行政降价不是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办法,但是药品降价的方向必须坚持,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快启动医药分家,探索治本之策,从根本上真正解决矛盾。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表示,要实行医药分家要有几个基础:一、“中间环节”被医院的个别人和医生拿走,严重腐蚀了医务工作者的队伍;二、如果能够将“中间环节”的钱转移到医院、患者、医药生产企业,完全可以解决患者看病难、医院“以药养医”、生产企业利润不足的问题;三、医药分家断掉“中间环节”后,现行体制下医院的药品收入不能减,除非财政愿意贴钱。
有关专家提出,由于我国医药不分的体制弊端,上游的市场竞争和下游的垄断经营存在冲突,政府如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价,而不从整体上去考虑,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革医院“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对公立医院要规范收支管理,控制盲目创收倾向。(200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