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起草的部分专家21日表示,坚持中西医并存,鼓励中西医在发展中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有利于我国医药创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认为,中西医同时存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大力推动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完全有可能创造出领先世界的新医学、新药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李衍达说,中医要发展需要融合西医的知识,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直到基因组学,以及各种检验手段,作为借鉴与补充,“中医与这些科学成果的结合可能是通向现代医学的一条新路。”
李衍达说:“目前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中医的证候理论可在人体蛋白质作用网络的分析中得到支持。”
中医的证候理论是与西医针对的微观的病理变化完全不同的概念。王阶说,中医是将患者由某一疾病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实施综合治疗。而西医往往只是将疾病的病灶部位作为治疗的靶点。“与西医相比,中医的优点在于它更注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对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上这一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耕陶认为,目前中医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疾病诊断手段上的不足,“中医应该运用西医的诊断和检查手段等为自身服务,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
王阶也主张充分利用西医手段进行病症诊断,在治疗上发挥中医辨证论病、审证求因的长处。他说,“病证结合”的诊疗方法有利于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医疗方案,而因人施治的个体化医疗观念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提倡,“这应该成为中医的发展方向。”
刘耕陶认为,应该将中药创新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一方面要加强中药药理、药化等方面的研究,突出药物的有效部位和药理活性,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优势与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一些有效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的研究,赋予中药现代医药科学知识的表述,以便得到国际医药学界的认同。
对此,王阶主张在中医传统的复方配伍、增效减毒用药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中药有效成分配伍,并以此推动中药创新。中药有效成分配伍是新的中药模式,具有成分清楚、作用目标明确、质量稳定可控、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刘耕陶说:“预计10年或20年后,我国将有一批新的中药走向世界。” (200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