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成药市场规模的零售与医院之比为1∶35,医院市场规模明显大于零售市场。而在抗哮喘市场中,大约活跃着90种西药以及80种中成药,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疾患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四大顽症之一。近20年来,哮喘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WHO估计,全球哮喘病的患者高达2.75亿人。在我国,哮喘的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长,尤其是城市儿童的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最新统计,我国成人哮喘发病率为0.7%~1.5%,儿童为0.11%~2.03%。 哮喘病素有治愈难、费用高的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年均每个哮喘病患者年医疗费用高达3000元以上,以全国1500万~1800万人次计算,如能达到10%的治疗率,我国每年的哮喘病医疗费用可达45亿~56亿元人民币。 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新近完成的《抗哮喘药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6年,中国哮喘药物市场中,医院市场占七成以上的份额。2004、2005、2006年中国哮喘药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近3年复合增长率为22.42%。 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成药医院用药分析系统和零研系统数据,抗哮喘药市场显示出如下几个特点: 规模稳步增长医院容量巨大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抗哮喘药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据2003~2006年中国哮喘药市场规模数据,环比增长分别为12.12%、33.88%、22.21%。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医院用药分析系统数据,2006年样本医院的化学药采购规模较2005年增长了18.65%;中成药采购规模较2005年增长了14.57%。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零研系统数据,样本药店2006年零售规模较2005年增长11.37%;今年一季度较去年同期增幅超过20%,预计今年国内抗哮喘药市场规模增幅在两位数以上。 根据相同样本城市零售药店终端市场规模和中成药医院市场规模对比看,零售终端市场和医院市场规模之比为1∶35,中成药医院市场规模明显大于零售终端市场。部分城市中成药医院市场规模远高于零售市场规模,如北京、南京抗哮喘药市场的中成药医院市场规模均是零售市场规模2倍以上,而在广州、重庆则两个市场规模基本持平,这反映了各城市居民医疗习惯的差异。 但一些在零售终端表现较好的中成药在医院终端表现则不如人意,如南京立业制药的定喘止咳片和厦门中药的海珠喘息定片,在零售终端表现不错,但是在医院终端的销售则不是很理想。而同样在医院占据主要地位的中成药在零售终端也难觅踪影。但在医院排首位的中成药的销售规模则是零售终端销售的中成药望尘莫及的。 市场集中度较高外合资产品主导 在国内抗哮喘药市场,大约活跃着90种西药以及80种中成药,而参与角逐此领域的生产企业则超过200家。在2006年抗哮喘药中成药医院市场上,最大的4个生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比重(CR4)为47.86%,为中等集中度市场;而抗哮喘药零售市场的CR4为63.14%,为高度集中度市场;在抗哮喘药零售市场,较少的企业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垄断程度高于中成药医院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进入,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机会相对较少。 而在中成药医院市场,竞争就相对激烈得多,西藏藏药股份公司虽以17.64%的份额排在首位,但是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广州潘高寿药业、香港京都念慈菴紧随其后,且广州潘高寿药业、香港京都念慈菴又素以呼吸系统止咳化痰平喘药品为业界所熟知。 在国内抗哮喘药零售市场,外资企业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整体来看,外资合资企业药品几乎垄断了这个市场,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两家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在前5位企业中,仅有上海信谊排在第4位。同时,上海信谊依靠其舒喘灵气雾剂在上海市场占据了老大的位置,成为上海零售终端的区域领导品牌(RSOM>1.5)。前10位生产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市场份额之和为69.97%,而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之和仅为11.14%。(200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