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7-09-10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我国上半年西药制剂出口量增价减隐忧重重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累计出口18.19万吨,同比增长61.94%;出口总额3.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37%。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呈现以下特点: 一般贸易比重略有下降,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比重接近1/3。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一般贸易方式实现出口额2.26亿美元,同比增长35.61%,占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总额的65.76%,比重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来料加工贸易实现的出口额0.78亿美元,同比增长47.18%;进料加工贸易实现的出口额0.2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8%,后两种贸易方式的比重已达30.5%,接近我国西药制剂出口额的1/3。 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领军出口。广阔的市场潜力和较大的成本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制药公司到中国投资,三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优势,合资和外商独资医药企业成为我国西药制剂出口的领军企业。上半年,我国共有829家企业出口西药制剂,出口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40%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其中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分列西药制剂出口前两名。出口排名前20家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4.27%,集中度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三资企业产品出口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本土企业出口以亚非地区为主。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药品是按照国际主流市场的质量标准生产的,且这些企业有完善的国际营销渠道,以这些企业为主的我国西药制剂出口的主要市场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共出口到153个国家和地区,分列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前三名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其出口额占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9%。而我国本土制药企业由于自主研发能力弱,少有自主专利药,产品多为仿制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等地区,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印度、苏丹和土耳其分列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第四至第十目的国。 出口总体量升价降,个别产品逆势上扬。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共出口18.19万吨,同比增长62%;出口金额3.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平均价格1.89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4.55%,呈现明显的量升价降形态。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对印度、苏丹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量较大,其中对印度出口增长超过30倍,但平均价格却下降95%;对苏丹出口增长3倍多,价格也下降了57%。位列我国西药制剂出口金额第一、占我国西药制剂出口29%的“其他已配定剂量的药品”出口平均价格下降23%;位列第二、比重高达17%的“含其他未列名成分混合药品”出口平均价格下降达59%;排列我国西药制剂出口金额前10位的品种中,70%的出口平均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西药制剂出口价格普降和向相对低端市场的出口激增,由此引起的出口高低端产品的比例变化,是形成上半年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量升价降的主要原因。 当然,上半年也有一些西药制剂出口价格大幅飚升,如“已配剂量含有青霉素或链霉素药品”出口平均价格大幅增长45%;“其他已配剂量青霉素制剂”出口平均价格也上升了16%。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制剂品种的原料药价格因为环保、市场供应偏紧等原因价格大幅上扬,导致制剂生产成本增加,促成出口价格上涨。 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其中的隐忧也不容忽视。一是大部分生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不仅无法与国际跨国制药公司抗衡,在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也不占优,进军高端市场尚无明显成效;二是原料药价格上涨和出口价格普降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企业的发展后劲将产生影响;三是800多家企业从事西药制剂出口,很多不是专业药品经营企业,难以全面保证出口药品的质量。在国际市场假药猖獗以及部分国家和媒体对我国出口药品质量质疑、炒作的环境下,这对我国西药制剂商品出口的质量、信誉构成隐患。 业内人士指出,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对于确保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的质量和信誉至关重要,只有以经营资质限制来提高出口经营企业素质,以多部门协同监管、企业强化自身来保证药品生产质量,以行业组织的行业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来规范药品出口经营秩序,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的对外贸易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2007-09-10)

上一篇:医药分析:2007年医药业有望走出低谷
下一篇:基因治疗显示有希望用于抵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