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旧交替之际,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又传来好消息:科技部于2007年年底召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以构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为目标,力求建立多国间的中医药科技沟通与合作机制,为中医药国际化注入新的动力。 2007年,中药的境遇反差极大。一边是国家政策利好,16个部委2007年3月联合颁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力挺中医药发展;中药注册有望独立,符合中药独特规律注册制度的颁布将为中药产业发展铺平道路。另一边,国内废除中医药的言论甚嚣尘上,关于中药现代化应该怎么走还在争论,中药在其优势市场--东南亚国家却相继被禁,欧盟《传统草药产品法案》的大限和英国修订《药品管理法》将对中药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带来危机。 虽然中医药前景看好,但向海外拓展却愈发艰难。据了解,中药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爆出被禁事件的原因在于,在被认为是中药优势市场的不少东南亚国家,并没有从国家法律层面认可中医药,中医药在这些国家处于尴尬地位。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相继出现将设立中成药准入门槛的迹象,并积极地与其国内相关商会和机构展开沟通。 中药在海外的种种遭遇,凸显出一个问题:中国相关方面与外国政府没有固定、长效的沟通合作机制。既如此,坐着叹不如起而行。中药要走出国门,确实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 首先,建立政府层面的长效沟通机制,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学术科研的交流,为中药国际化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的医药管理部门与其他国家的医药主管部门要建立一种直接、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关系,避免国内企业想走出国门却“找不到门”。尤其在国外爆发中药危机的时候,政府要有主动介入机制,与对方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帮助中药企业解决难题并度过危机。 其次,做好中医药的基础研究,集合力量整理归纳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机理理论,建立中医药的临床数据库,健全中医药的国家标准等。 第三,从资金、人才匹配和知识产权保护上支持中药企业的国际化。 国家把这3件大事办好了,就能给中药国际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药产业和企业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长,中药终有一天可以像华为的技术产品一样服务全球。2007年末,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启动,表明国家已经从科技层面与外国政府展开长期合作,我们同样期待有更多国家层面的沟通与合作。(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