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近期中国医药产业的生态变化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解。2007年11月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医药健康领域在当月发生的投资案例有5起,投资金额为4200万美元,投资规模居中国创投市场的首位。而排在第二名的IT行业,当月投资金额只有2750万美元。医改启动,全民医保推行,给疫苗、基本用药生产以及医药流通等领域都带来投资机会。私募融资、海外上市、并购重组等资本故事不断上演。关注、研究进而投资中国医药卫生服务业,正成为各路资本的“必修课”。 对于医药产业急速萌发的资本冲动,仅从投资收益或者产业升级来解读,似乎显得过于谨慎。中国医药产业开始进入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的新阶段。摆脱低端的积弊,重建与市场地位相符的产业规模和发展理念--久被尘封的药业强国雄心,正被资本的鼓声再次唤醒。 事实上,这股医药行业的投资热潮贯穿于2007年全年:1月,华平投资入股医疗器械生产商乐普医疗;2月,由美国花旗创投领衔的私募股权财团,以1亿多美元收购在新加坡上市的深圳蓝韵医疗,而蓝韵医疗在新加坡交易所退市后,将会选择更好的时机去其他市场上市;2007年3月,三九健康网获得 IDG的第二轮融资1000万美元,同月,IDG与启明创投联合注资医疗器械企业--上海伽玛星科技发展公司;8月,民营医疗连锁机构佳美口腔与英国马丁可利、美国海纳亚洲创投正式签署1000万美元股权投资协议;12月5日,健康服务企业爱康国宾宣布获得美林证券等诸多全球顶级投行的战略投资,共计2500万美元,这也是健康管理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相关报道中,对于随资本来的“中国医药企业的成长方式改变”、“结构重组被拉动”、“竞争实力的消长对比格局发生转向”、“整个医药产业价值链在新的力量下被整合”有诸多利好预期。但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大的背景:2007年与投资热携手而来的是,中国医药行业进入了比较明显的“洗牌阶段”。整个年度内,企业生存环境随着政策的调整在发生着变化,“一药同名”,“一品两规”,使得相当多的中小药厂的生存立刻陷入窘迫状况。一个好产品、一项好技术,甚至一个好点子,都可能是创业的起点,但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产品和创意都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一些著名投资家和投资公司的观点惊人地一致--关键看企业家团队,看市场和销售能力。而这三项要素勾勒出的,正是一幅药业强国的基本生态。对于2007年资本在医药领域迸发的热情,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医药行业开始变得适合去投资,企业研发水平提高,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相对规范。 反证亦已出现。有专家指出,仅靠资本运作无法完成医药企业真正价值的市场化重构。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已经在变化:投资收益、并购重组带来的一次性收益不再风光无限,主营收益重新成为舞台主角。就2007年股市医药板块而言,“5.30”之前,医药板块以小盘、超低价、重组、拐点等题材类为主的公司表现出大幅度上涨。“5.30”之后的一段时间,整个医药板块开始跑输大盘。可观的投资收益对于股价的巨大推动作用逐渐减弱,投资收益可能造成的虚假繁荣正在被逐渐消化。市场逐渐开始认清投资收益的一次性因素,医药企业作为实业类企业通过二级市场投资收益这个途径推动自身净利润增长的模式是无法长久的。 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在投资热情和药业强国生态之间形成必然因果联系,就会受限于表象认知,让每一次资本行为平添赌博成分。(200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