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8-03-20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植物提取标准化步伐加快 产业缺乏内部支撑

  “两会”期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实行中药提取专业化生产的提案》(下称《提案》)备受业内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李晓恩同时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常用中药500种提取物标准;建立中药材提取基地,促进中药提取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月14日,记者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植物提取物分会了解到,去年9月着手起草的20个中药提取物外经贸行业标准,目前已完成初稿,该草案在今年4、5月份通过专家审核后,将交起草单位复核,预计6、7月份呈报国家商务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际压力   “此轮标准修订涉及的黄芩、五味子、紫锥菊、虎杖、枸杞、罗汉果、越橘、葛根、刺五加、霪羊藿等中药提取物,都是目前出口量较多的品种。这仅是全面规范中药提取物的其中一步,扩大品种的收载对提高国内植物提取物的国际竞争力有积极意义。”医保商会植物提取物分会副秘书长张中朋表示。   实际上,在2007年,我国植物提取物作为中药第二大类出口产品,累计出口4.8亿美元,但受去年7月份出口退税调整的影响,一些品种出口同比有所下降。   从医保商会公布的2007年中药类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以“其他天然或合成再制的苷及衍生物”这一大类提取物为例,全年出口额达2.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6.8%。   另一方面,美国FDA去年出台的膳食补充剂GMP法令,对2008年我国中药提取物出口美国带来了一定影响。日本和韩国分别就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残留等进行了WTO-TBT评议,新的检测标准的实行,对于国内中药提取物企业也是不小的考验。   张中朋向记者表示,目前草案已经将农药残留检测、增设溶剂残留检测项等多个指标列入,此外还将就重金属含量等国外新近提出的标准进行研讨。 内部支撑乏力   要从国外的技术壁垒中突围,国内中药提取产业必须快速对接国际标准。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中药材提取物产业缺乏内部支撑。   《提案》指出:“国内中药生产企业的提取车间设置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生产,设备比较陈旧,生产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因为提取物与制剂不同的工艺特点,又存在提取工艺设备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从资金投入、人工成本、能源消耗等方面综合衡量,经济效益较差,生产成本较高。”   李晓恩也认为,目前相当多的中药企业并不是建在中药材基地,运输成本极大。在中药材原产地建设提取厂区生产提取物,在国内有较大的市场。   然而,在中药材原产地进行规模化提取生产的建议,在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建国看来,尚与国内法律相冲突:“当前,国内还没有将中药提取物作为中药原料来对待,中药提取物的法定强制性标准还没有出来。由提取物企业提供原料给中成药生产企业的路径还没有真正打通。”   不过,他对上述模式同样持支持态度,并认为上述建议有利于从几个方面节约资源:“首先,不少中药材,如当归,在运输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有效成分挥发,而如果集中提取,就没有必要每个中药厂都建提取车间;此外,中药材集中提取后产生的废渣由于上了规模,可以集中利用,变废为宝。”   其实,从国内相关产业对中药提取物产品的需求来看,国内中药提取物的市场还存在很大空间。据李晓恩介绍,仅以全国约5000家中药企业为例,中药材提取物的年需求量约为300万吨。   原料可控   而目前国内对中药提取物还存有偏见,一些老专家甚至担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炮制工艺,能否还称得上是中药。   就此,曾建国认为:“药品必须安全、有效、可控,但中药在可控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尤其是现在大规模人工种植后,各地产品的含量偏差较大。”   他同时指出,用提取物标准设定来控制中药中各药材的含量,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可以在工艺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含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原料可控,实现中药质量和药效可控。   “实际上,日本的汉方药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做得比我们好,就是其在提取和制剂过程中标准化方面起步早,他们在中药研究方面其实不如我们。”暨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教授栗原博如是说。   一位此次标准修订起草单位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前的一个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提取物厂家的准入门槛低,水平不一的现象较为普遍,而这当中没有纳入药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提取物厂家,其产品部分流入药品生产领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标准化的国际竞争规则面前,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只能取道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虽然我们修订的标准仅为外经贸行业标准,不是强制性要求,但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中药提取物标准的提高会带动中成药标准的提高,SFDA也已经在就中药提取物标准化工作进行积极的探索。”上述负责人透露。   而记者也从植物提取物分会了解到,此轮标准修订完成后,他们将继续就目前国际上热销的品种开展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2008-03-20)

上一篇:国家药监局公布含兴奋剂成分药品需标注
下一篇:近2000种中西药品须标明“运动员慎用”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