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8-04-17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医药企业:强与快的抉择 集中趋势明显

经过前几年的剧烈波动,中国医药行业于2007年重新步入恢复性增长阶段,今年全行业更是激情高涨,有望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就整个中国医药企业群落而言,尽管行业增速可观,但机会并不均等:一批核心能力强的药企获得了超速增长,为数众多的中小药企却度日艰难。 怎样认识当前形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摆在中国药企面前的一个紧张的话题,在第三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会开幕前夕,《医药经济报》特邀业内专家进行讨论。 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主持人:有不少人提出,目前中国药企数量呈减少趋势,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张正海:2007年的医药统计数据已充分证明了市场竞争的变化。例如2007年制药企业的数量由两年前的6000余家减少至4600余家,国内前20强制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国内整个医药工业的近一半左右,商业百强的销售额则占全国60%以上份额。 药企数量减少,产业集中度提升,是产业政策规范化、市场竞争理性化的必然趋势。如GMP、GSP、GLP、GCP、GAP等监管政策的强化执行,必将逐步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企业;而医药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向,也必然推动制药企业强强联合、并购重组的资源整合力度。 赵步长:我同意上述观点。优胜劣汰不光是自然法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生存法则。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强大的企业,自然会兼并弱小,正所谓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侯大昆:目前国内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强者越强,弱者更弱。而从国际医药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看,医药产业一直呈现从分散到集中的特征,中国也不例外,只是过程可能漫长一些。 主持人:经过过去两年的市场动荡,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医药产业处于剧烈的洗牌和调整期,对此您怎么看? 张正海:这种看法比较客观。制药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加大,原料药制药企业向做强制剂延伸,医药商业国内外合资加强合作,企业海外上市步伐加快等新现象,正是产业洗牌和调整的写照。 赵步长:我同意张总的看法。现阶段,提高市场份额尤为重要,即“扩大企业版图”。 侯大昆: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恢复期,国家各项产业政策逐步明晰,企业也呈现出更加理性的市场运作状态。 主持人:中国药企一方面要面对外资全面进入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由于自身发展瓶颈所导致的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您认为药企应如何适应当前市场形势? 张正海:惟一的出路是继续坚持“开放改革”。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史看,哪个产业开放得早,哪个产业改革得快,哪个产业才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国际化竞争国内化”的新环境下,国内药企之间加强相互开放,推动资源共享与整合发展,加快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赵步长:加强研发创新与品牌建设,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 侯大昆:国内医药企业和外企相比还缺少产品优势,并且同质化竞争激烈。要想适应这种环境,首先,国内药企要发挥己之所长,在终端维护和客户关系上下功夫,营销和服务领先也是优势;其次,加大创新投入,开发新产品。国内药企在中成药制剂创新方面有优势,像天士力、步长、以岭等,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强与快的抉择 主持人:随着华源、三九等所谓医药航母的解体,原先企业一味贪大求全的发展思路受到诟病,充分验证了“大不一定等于强”的观点。在您心目中,当今企业“强”的标准是什么? 张正海:作为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业组织,我认为真正称得上强者的药企必须做到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收能力和管理创效能力“三强”。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强要求药企拥有核武器式的产品,市场创收能力强则要求药企有领先的营销策略,管理创效能力强要求药企有科学的运营水平。 赵步长:品牌强度和无形资产价值占总资产的比例才是标准。 主持人:相对医药航母的解体,一些专业型、特色型企业发展极为迅速,可称得上“快公司”,您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赵步长:快公司或者快品牌在战略竞争定位上以业务聚焦为主,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因为竞争较少,处于相对“蓝海”市场,因而成长迅速。所谓医药航母的解体大致都是因为战略不清、定位不明、管理混乱。 主持人:因为有竞争的存在,就难有固定的排位,但保住排位并使排位稳步上升,又是每个希望做强的企业的心声。您认为未来医药企业走向是什么样的?什么类型的企业将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稳健地立于强者之林? 张正海:未来医药企业将逐步建立以市场营销为引导、以新药研发为推力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组织。具备持续盈利能力和履行社会公民责任的制药企业,将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赵步长:能研发出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更有效、更安全、符合药物经济学规律的药物,是未来医药企业的不断追求,在品牌与文化建设上领先的、极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有生命力。 主持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制约中国药企进步的最大瓶颈,要想完成从仿制到创新的飞跃,需要突破哪些难题? 张正海:需要有效的市场竞争淘汰落后技术,也需要有效的技术联合加快新药创新发展。 突破创新难题的关键是冲破低效体制和经营理念的束缚,打破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藩篱,促进国内医药创新资源的整合,只有握指成拳闯市场,才更具国际竞争力。 赵步长:在创新路上,企业必须依靠政策和资金的全面支持;当新药开发出来的后,推广的门槛(如医保)是最大瓶颈。 侯大昆:首先国家要对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各方面支持,尤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次是寻找创新捷径,如与外企联合开发,以及代理和引进国外的一些新药等。 主持人:最后,请各位用一句话概括您对今年制药工业百强年会的期待。 赵步长:希望百强年会关注中国民族医药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张正海:名副其实的百强药企,贵在坚持与持续创新;真正强大的制药企业,一定会先求强、再求做大。(2008-04-17)

上一篇:科学家找到超级抗生素 比传统抗生素更有效
下一篇:四环生物预计一季度扭亏为盈 去年亏损严重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