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8-07-10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血制品价格难题待解 资金原料短缺包袱沉重

  我国血制品现行定价与市场价实际差距很大,由于历史的包袱、成本的压力和资金的掣肘,以致企业走循环再发展之路艰难,对此,国家应相应提高血制品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业引导到健康、规范、合理的发展轨道上来   血制品隶属高投入、高科技与高风险密集的生物产业,不仅代表着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而且关乎着国计民生,属于战略性资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血制品行业渐成规模,且步入正轨。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高,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量和范围不断加大,行业得以发展。但由于当时血制品生产企业大多体制僵化、决策意识和战略模糊、理念落伍、科研生产资金短缺,行业发展面临徘徊境况。   但从血制品行业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发展需求来看,血制品价格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血制品现行定价与市场实际价格差距很大,难以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企业难有充足的资金储备来进行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工艺改良等投入。为此,笔者就产品的价格问题作一分析,供行业参考。   资金短缺,负债及包袱沉重   血制品行业与国内其他制药企业一样,由于投资不足,刚起步时都存在设施及工艺相对简陋的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防止肝炎、艾滋病在血制品中传播,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我国逐步加强了对血液制品行业的质量监管。期间,生产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新升级工艺,提高质量标准,并建立起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可见,近20年来,血制品企业不断处于循环高投入状态。   过去,我们使用的是比较原始的盐析法工艺提纯制品,随着技术进步,企业又引进了利凡诺工艺。此项改造平均每个企业都需投入大约2000万元,而这在当时产业规模普遍偏小的情况下,完全靠的是股东的再投资。到了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又率先使用更加先进的低温乙醇工艺,职能主管机关正式行文要求,要在1995年底前,停止所有使用利凡诺工艺生产的血制品文号。为此,所有企业都相继在90年代中期进行按照GMP要求的厂房设施大改造,仅这一项改造即需投资5000万元上;而所有的投资均没有达到财务标准核算的折旧或损耗而提前淘汰。当时,国内的血制品企业产品单一,大都只有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几种,因此,企业的毛利率不高,致使投资收益欠帐较多。   近10年来,我国药害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1998~2006年陆续发生浙江中联、新疆豪斯达、重庆健新、西安瑞克等违法事件,尤其是近期发生的“佰易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此,SFDA对血制品行业实施了一系列强力监管措施。2007年初,国家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确保GMP落实到位;5月,国家实行新批签发制度。规定要求,截至2007年底,所有血液制品均实行国家批签发制度。检测费用全部由生产企业承担,仅此一项,产品成本将增加3%。以全部产品结构为例,经不完全统计,中上等规模企业年生产的终端产品经自检和国家批检的成本花费为150万元,其中实验动物供应和检测成本花费近50万元。   2008年1月,SFDA修订出台了《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已接近欧盟标准,将再次提高血制品行业GMP认证标准。新标准由原来的225条修改为259条,其中关键项目增加36条,每一项达标与否都决定了企业的命运(需要企业技改和成本投入为代价)。据统计,新建一个年生产能力为400~800吨的血制品GMP车间需花费资金2.5亿~3亿元。如果血液制品企业依据新标准对生产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软硬件升级,这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样,产业新一轮的循环投资又将拉开序幕。(2008-07-10)

上一篇:药企专利门问题待解 仿制药存在价格优势
下一篇:血液制品生产用血浆7月起须过检疫期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