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8-08-14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前景可期 我国植提业呼唤高质素出口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制药原料药中国展上,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参展人士的注意:植物提取物题材在展会上空前活跃,不仅相关参展商规模比以往扩大,而且还专门开辟了植物提取物的专区和论坛。而回顾今年上半年广交会欧美客商在国内植物提取物企业展摊上争相询盘的盛况,这些都说明,受到植物提取物产品在欧美国家热销的推动,国内植物提取物产业及其出口贸易也开始活跃起来。 据悉,紫杉醇、喜树碱、石衫碱甲等国产植提物产品由于货源紧张,根本无法满足外商的订单数量,而枸杞、红景天、灵芝、当归、葛根等一些“新资源植提物产品”(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它们是“新资源植提物”产品)则成为外商频频光顾的抢手商品。 然而,虽然前景值得期待,但当前我国植提物的出口附加值仍然较低,如青蒿素、银杏叶提取物、茄尼醇等,因为提纯技术落后及出口产品质量较低而往往造成利润和市场份额大量流失等等,特别是在日韩等亚洲近邻国植提产业风生水起的今天,这种出口的被动局面显然需要反思。 青蒿素: 产销失衡,出口许可制酝酿出台 青蒿素由于在抑制疟原虫繁殖的效果方面优于使用多年的抗疟老药氯喹和乙胺嘧啶,因此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供非洲疟疾流行疫区使用的主要抗疟药,迄今尚无其他植物来源的抗疟药(奎宁除外)能取代其市场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曾发表了一篇全球抗疟药市场分析报告,根据报告中描述的前景,按照当时全球约有3.5亿人患疟疾病推算,世界青蒿素总需求量至2010年将达300吨,制剂销售额将达15亿美元以上。于是,我国西南各省掀起了种植黄花蒿的热潮。 但实际上,此后几年里,国际市场对青蒿素原料药的需求量并没有像WHO预测的那样高。在2004年前,我国只有不到10家青蒿素提取厂,全国青蒿素年产量不过区区18吨。在对青蒿素过分乐观预测的刺激下,国内青蒿素生产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至2006年底,全国青蒿素提取厂已遽增至近100家,生产出青蒿素粗品近80吨。 如此巨大的产量国内根本无法消化,只能出口海外,而青蒿素制剂销售权则几乎掌握在瑞士诺华的手中,我国只能以低价出口青蒿素原料药粗品。在2004年时,青蒿素原料药出口价每公斤尚有7000元人民币,至2007年末则猛跌至每公斤仅1300元,这令不少青蒿素生产企业损失惨重。而因企业停止收购,许多黄花蒿甚至烂在了地里。 据悉,我国青蒿素出口受阻的原因并非是我国产品质量不好,而是遭遇来自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出口低价青蒿素的冲击,这些国家也在大力栽培黄花蒿并提取青蒿素。 尽管如此,青蒿素作为国际市场上唯一一只天然抗疟新药,其市场前景仍十分光明。我国唯一一家获WHO批准拥有自主出口青蒿素制剂资质的桂林南药公司,去年出口青蒿素片剂约1500万美元,预计桂林南药公司今年出口青蒿素片剂数量将超过去年。 鉴于国内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商竞相压价出口青蒿素的现状,我国商务部正在与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共同制订“青蒿素类产品出口管理办法”。据透露,今后商务部将仿照麻黄素、甘草提取物出口那样对青蒿素出口许可证制度,只有取得许可证的企业才能对外出口实行青蒿素原料药。相信通过有效的管制措施,可挽回压价出口青蒿素导致利益受损的局面,从而促使青蒿素原料的出口走向健康有序。(2008-08-14)

上一篇:针对病毒特性 攻克疱疹我国医药迈入世界前列
下一篇:正确了解和使用中药成药急救药品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