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高成长领域,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完全置于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之下。如今,再回顾2007年五家医药企业的海外上市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将获得投资预示着今后的海外上市将变得“家常便饭”。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成长型医药企业对资本市场简直毫无感觉,至于如何谋求投资更是一无所知,这在未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极为危险的。 成长药企最缺什么? 一直以来,中国医药企业最缺乏的是什么?即便业界最知名的专家,往往都认为是自主创新能力,因而,无论官方、专家、抑或舆论都在引导企业积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但事实上,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我们应当看到,由于中国总体医药研发的客观环境限制,以及企业研发所需巨额资金的缺乏,大多数成长型医药企业根本无法在研发投入上有多么大的作为,即便出现了一些自主研发的成果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商。在2007年深圳高交会、广州民营资本与高新技术项目对接会上,我们已然看到,有不少的企业,拿出了成果却不得不遭遇投资空白的窘境。这足以说明,“研发先行”之后的资本瓶颈依然是影响成果产业化的最重要因素。 更进一步地说,对国内数量众多的成长型医药企业来说,最缺乏的不是研发、不是技术、不是产品、不是人才、不是团队、不是营销、不是市场,而是资金!这是在走访了上百家医药企业之后,我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几年前,国家相继展开了制药、流通行业的GMP、GSP认证,压力之下,大量的医药企业把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向了固定资产,以致企业后续运作资金严重不足,客观上也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总体赢利能力下降。在资金相对匮乏之时,又面临银行要求返还贷款的普遍现象,因此,格外需要强有力资金的投入,以维持生存、发展。 正是在此资金紧缺的背景下,国内外的资本趁“虚”而入,许多融投交易在悄然之间完成。我们粗略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第4季度以来的仅仅半年多时间里(除去春节假期),便有超过20家医药、医疗机构获得超过3.123亿美元的投资,折合人民币则超过了21亿元。如果再加上国内医药企业间已知、未知的并购和股权交易,涉及金额远不止上述数字。 这些已然获得了资本注入的企业是幸运的,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2007年被普遍认为是医药行业“回暖”年,回暖的也更多只是大型企业、合资企业、原料药企业,这一场它们的“盛宴”与众多中小型医药企业并没有太多关联。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困境之中,如再无资本注入,严峻的形势将让它们走向死亡边缘。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成长型医药企业最大的成长路径在于“资本路径”,只有资本,才能推动成长型药企获得最快速度的发展! 融投浪潮之下的发展机遇 2007年,中国共有77个具有风投背景的企业在海内外实现了IPO,融资总额超过220亿美元;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整体投资额则达到124.86亿美元,是2006年的2.5倍。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的新筹资私募股权基金在2006年的基础之上翻了四番,而针对亚洲的新募基金同比翻了一番,超过300亿美元。 事实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PE最活跃的投资市场。 这不仅让人想起,十年前,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IDG率先进入了中国市场,在当时还颇被认为有破天荒、开新地之意味。十年后,随便走入北京CBD区域的一家星级写字楼,就可以看到上百家挂着“投资”或“资本”字样的公司。 如今,华平、IDG、红杉资本等都无不自豪地表示自己已经进入了中国投资市场。IDG在十年中成功投资了百度、搜狐、腾讯、金融界、携程等海外上市企业,在中国的年投资回报率达到48%,而在美国及其它地区,年回报率仅15%左右。红杉资本2005年下半年才进来,迄今已完成了两亿美元的投资,2007年又新募集了两支共7.5亿美元的中国基金。 中国市场的潜力不可忽视。可以说,在全球市场,随着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具有诱惑力的新兴投资市场。而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高成长领域,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完全置身于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之下,成为最受资本青睐的五大热门投资行业之一,全球资本在中国医药产业上的出手也愈加频繁。 3月31日,康臣药业获得1.8亿元投资;3月24日,南宁化工制药获得6000万元投资;更早些的时候,还有诺康生物获得1700万美元、福田药业获2000万美元、诺凡麦医药获1380万美元、奥达生物获300万美元、睿智化学获3000万美元、好人生健康产业获500万美元、相宜本草获1100万美元、翰宇药业获得首期1500万美元……在我们对已知公开信息的统计之中,可以很容易得知:仅2007年第4季度以来,中国医药产业便有至少21个项目获得投资。 故事总是激动人心,但却只是属于少数派。在中国医药行业的融投浪潮之中,至今许多中国医药企业和医药人还站在了大门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200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