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经济走势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海啸逐步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在所难免。 从总体上看,在一季度短暂回升之后,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放慢的态势。2007年夏季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濒临衰退,发展中国家较快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不断加大的全球通胀压力近期有所缓解,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仍较大;全球失业率总体上升;全球贸易增长放缓。 从通常意义上讲,医药行业不属于周期性行业,其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医药行业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冲击较为有限,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尚未对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大面积影响。 二、我国经济走势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回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00亿元,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1117亿元,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8714亿元,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 作为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典型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上看,2008年3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一改前两年持续上升的趋势,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具体分析,2008年3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以下特点对医药行业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1、国内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城乡消费较快增长带动医药市场消费规模。 2008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9月份增长23.2%),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在医药需求刚性化、社会人口高龄化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获得极大的提升,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2、CPI涨幅继续放缓,PPI涨幅出现回落。 2008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9月份上涨4.6%,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6.7%,农村上涨7.7%。9月份,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西药价格上涨1.3%,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4.5%,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0.1%。居民消费价格增速的放缓导致医药行业价格涨幅有限。 前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6.9%(9月份上涨5.3%),涨幅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3%(9月份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 3、城镇新增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带来医药行业成长空间。 2008年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宏观环境下,居民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拉动了医药行业内生性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在国内医疗需求未充分释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由支付能力提升带来的需求扩容也将继续推动医药行业保持确定性增长。 三、政策环境对医药行业发展的影响 2008年3季度,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的发布彰显了我国保障药品安全的决心;《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表明了我国医药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启动释放了该项目受政策扶持的信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显示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脚步。(20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