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20只重点出口药物中,红霉素属于少数几只量价齐升的出口产品,这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红霉素类产品的需求十分坚挺。 为何前几年出口业绩一般的红霉素类产品,今年上半年出口呈强劲增长态势?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人士认为,这一情况与西方国家已减少红霉素原料药生产数量以及抗生素产业链转移至海外有关。 大环内酯类市场份额稳升 过去几年,国际抗生素市场规模大约在350亿~380亿美元,至2012年有望达到45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目标。目前全球抗感染药国际市场上,以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这三类大宗抗感染药物合计占80%的市场份额,其他各种抗生素类产品销量合计只占剩余20%的市场份额。 其中,以第三代红霉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等领军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近几年正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08年的11%。据悉,在国际市场上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等3只第三代红霉素产品的单品种销售额均为15亿美元。有人认为,近年来红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全球规模为70亿美元左右,占世界抗感染药市场的20%。 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制剂已成为医院用抗感染药中仅次于头孢菌素的临床常用药物,仅阿奇霉素一只制剂的单一销售额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额合计即达15亿美元左右。 反映在阿奇霉素原料药出口量上,自2006年以来,我国阿奇霉素出口数量逐年上升。据悉,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的阿奇霉素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40%。这在青霉素工业盐、四环素等我国传统出口大宗原料药出口量不断萎缩的大形势下已难能可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大优点是,青霉素能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大环内酯类药物同样能治疗,而且后者几乎没有过敏作用,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完全能作为青霉素的替代药物。 国内生产能力增强 据悉,我国基本上已能生产几乎全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红霉素类原料药产品。从八十年代以来风行世界市场的琥乙红霉素到现在畅销国际市场的阿奇霉素,国内均已做到规模化生产程度。含半合成红霉素的中间体--硫氰酸红霉素在内,我国大环内酯类原料药的总产量已逾1万吨,占世界大环内酯类药物总产量的2/3。2008年,国际市场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总销售额为88.17亿美元。 印度、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硫氰酸红霉素的出口目标市场,对这些地区的硫氰酸红霉素出口量约占我国硫氰酸红霉素出口总量的80%。加上国内生产企业的红霉素发酵收得率提高较快,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红霉素发酵水平之间的差距正在减小。据业内人士透露的数字,我国红霉素发酵收得率每年可提高10%,故红霉素类产品的成本逐年下降,产量逐年上升。今年全国红霉素类原料药总产量肯定能超过1万吨。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字,1996年我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全国总产量仅有500~600吨,2007年全国总产量已突破1万吨。其中,硫氰酸红霉素占80%,产量为8000千吨,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硫氰酸红霉素不仅是重要的饲料添加剂,更重要的是,它是合成第三代红霉素的关键中间体原料。国内雄厚的硫氰酸红霉素产能成就了我国红霉素生产大国的地位。(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