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知识产权研究,事关文化主权与产业安全、大国复兴的竞争优势及民族间差距平衡等战略层面上的重大问题。中药凝结传统文化底蕴,其国际化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扬。对此,早年郑成思先生曾提出,中药作为我国具有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正面临被混淆来源的危险。令人欣慰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张冬教授历经数年艰苦探索,终于完成了《中药国际化保护的专利法研究》一书。读后,感触良多,令人振奋。该书是张冬教授在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药保护安全战略的专利法研究》基础上撰著完成的。该书选择以传统文化的代表中药之国际化为精微视角,以现代专利法律制度的本质、历史及发展为主线,渐次论证传统中药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最佳解决路径之社会难题,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品味和学术价值,也颇具应用价值,对于推动我国相关立法研究和实施我国中药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策略均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而且,本专著是张冬教授继《专利权滥用认定专论》之后的又一系列理论成果,也应是我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我有幸先睹为快。在此不妨将其主要特色、创新和重要意义向读者略微一叙。
内容创新和理论探索方面的突破
在我国,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之立论研究,一度聚焦于法哲学、人权或生物多样性的角度,专利法专论是理论突破。对于中药为何被各国广泛接纳及利用,而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畸弱问题的法律理论研究,舆论惯于批判中药政策保护力度不够及中药专利法门槛过高。该书则力图从专利审查标准的技术视角,提出中药过于依赖政策扶持减缓了其技术创新压力。同时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中保护个体私权的立法主旨,不能与传统文化集体私权及兼具公权作用的表现完全契合。WTO-TRIPs协议语境下,全球普遍认可的专利审查标准不宜在中国专利法中出现例外条款,但是应将传统知识保护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特殊保护形式,予以立法化。
进而,该书以我国中药产业、西方国家及国际条约相关植物药及传统医药发展的最新知识产权信息为基础,筛选国内外中药及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典型案例,试图以专利为切入点,对中药专利化涉及到的审查认定、技术原理、国内外法律条约应用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翔实的剖析。作者探索性地提出,作为中药保护的最佳解决路径,中药难以通过以西药为统一标准的专利审查,而在专利法中为中药另辟审查标准,不符合诸多国际法律规定,比较而言,传统知识相对于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更具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然而,我国现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制中,只对鼓励传统医药创新作了规定,对中药传统知识保护基本缺失。就此,作者对中药国际化保护方案提出了颇具创新而实用的指导原则及配套建议,为解决在当前知识产权国际化环境下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
研究方法创新是法学研究创新的重要内容,该书也认为释解中药国际化路径问题也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扩展性内涵和外延,该书尝试将知识产权专业问题置于经济学视野下医学、法理学领域中去探讨。该书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宏大的研究视角,其不仅涉及中药国家安全风险、中国国际化进程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的扩张问题,而且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立足于知识产权的特殊形式传统知识在新技术时代的重生。该书运用博弈均衡工具探究中药国际化保护的路径,并对其适用条件和环境加以限定,以理清具有该方法的适用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中药国际化保护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该书还尝试突破知识产权作为部门学科自身规范的研究视角,借助实效主义法学方法论这一本身就跨学科的法学逻辑分析工具。作者分析了中药保护问题应用博弈均衡工具的适用要件,并以不同中药保护路径结构下中美市场竞争利益的均衡分析为视角,提出了实效分析法在重要国际化保护路径中的科学选择问题。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本身对于推进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无疑具有较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也是该书颇具可读之处。
研究资料方面的突破
资料占有的丰富和新颖涉及一部作品的可读性和论据的充分问题。该书以我国中药国际化保护为突破口,除了引证和思考国内外中药及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典型案例,还对国内外相关法律规范、国际保护政策乃至相关技术规范予以涉及,体现了作者力图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全景展现研讨主题的定位和性质,以及在中国特定的法制环境、观念和国际保护趋势的格局下寻求解决路径的良苦用心。
对策研究方面的特色
以一个国家级课题成果为依托,该书提出的对策研究也颇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书在对中药国际化保护问题的思路、方法、路径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路和探讨的基础之上,富有创见地提出了实现中药国际化的本质目标,并着重对中药国际化保护方案的具体构建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提出应明晰重要技术创新导向,建立中药国际标准、中药保护数据库和专项基金,并最终通过统一立法的形式出台《中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以突破中药国际化保护的法律障碍,找到中药国际化的“良药”。这些观点,颇具创新和应用价值,体现了作者的探索精神和学术睿智。
总的来说,张冬教授的这部力作尽管仅以中药而不是整个中医药为考察对象、以专利保护而不是整个知识产权为切入点,但其在研究视野的宽广、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资料的翔实、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对策的可行性等方面都令人称道。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该书很好地兼顾了中药保护的“中国特色”与专利保护的国际环境,重视传统知识理念和保护机制介入的重要性,以突显中国本土文化的整体优势和中国国际化竞争战略考量。因此,该书是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方面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我衷心祝愿作者将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