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7日,第四届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闭幕。作为首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此次为期两天的会议关注包括艾滋病、疟疾、血吸虫病、生殖健康和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防控等在内的非洲卫生领域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如何加强中国医药产品和企业在非洲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寻求中非卫生事业的共赢发展,也是本届会议的重要议题。
博茨瓦纳卫生部长表示,“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疾病长期以来困扰着非洲人民,而来自中国的医药企业能够在这些领域给我们提供巨大的帮助,找到战胜这些挑战的方法。”
5月6日,在博茨瓦纳举行的第四届中非卫生合作会议开幕式上,博茨瓦纳卫生部长西科辛向来自中国、非洲和世界卫生机构的与会者发出这样的呼吁。
自1963年中国向非洲大陆派遣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非卫生医疗合作一直被视为南南合作的典范。50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医疗队,救治非洲民众达2亿人。但和中国医疗队备受国际社会赞誉不同的是,中国医药产品的非洲之路却一路艰难。
北京紫竹药业是中国最大的生殖健康用药科研和生产厂家之一。尽管通过经销商代理销售的方式,紫竹药业的生殖健康药品已经在非洲的加纳、尼日利亚等国市场上销售,但若想进一步扩大非洲市场,甚至在非洲直接投资建厂,紫竹药业国际部副主任李勇表示有些无从下手。“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了解相对较少,对当地的法规和投资政策的信息掌握不多,所以也希望无论是商会还是政府层面能多给我们企业提供这种机会。”
为深化中非间的卫生医疗合作,寻求中非卫生事业的共赢发展,在第四届中非卫生合作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直属的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率领12家中国医药企业代表前来参会,与非洲及国际卫生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让中国医药产品更好地服务于非洲。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率团参加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中国医药企业和产品真正走进非洲。“我们这次组织企业过来,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助中非卫生合作论坛,为我们中国企业参与国家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开展能力建设,同时也是帮助我们企业走出去,在非洲赢得商机创造条件。通过今天全天的情况来看,政策交流、信息互通、商业机会洽谈、专家就市场准入、产品质量和市场环境的发言,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实际上,目前困扰非洲大陆的疟疾、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等病症,中国有着丰富且成功的防治经验。当前,中国已经能够独立生产几乎所有的常规计划免疫疫苗和绝大多数二类疫苗。但截至目前,能够进入联合国及相关国际非政府组织采购清单的中国医药产品仅有6项,其中包括5项抗疟药物和HIV治疗药物。
致力于促进全球卫生保健平等的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主任叶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资格认证的缺失和对全球市场缺乏了解,直接将数以万计的中国医药产品挡在了全球市场之外。“现在中国有几个在非洲和国际上很有用的产品,比如青蒿素抗疟药物,以及避孕用的皮下产品,但它们进入国际市场有困难,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组织购买(这些产品),它需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这个认证的要求很高,很多中国厂家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一定能拿到这个认证,也就进不了国际市场。第二点就是,中国的药企对国内市场很熟悉,却不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样有很大需求,他们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走向国际。”
药效好,价格低,但却难以进入需求量极大的非洲市场。国际卫生组织和机构同样看到中国和非洲这两大在卫生领域有着相似经历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合作潜力。在本届中非卫生合作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项目部技术官员米兰-斯密徳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将从技术上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快捷地获得预认证资格。
“我们通过提供各种培训、技术支持,以及信息和监管支持,帮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药厂商和监管部门参与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认证体系中。在过去的六年,针对中国的培训项目一直在西太平洋地区处于领先位置,这正是因为中国医药产品和企业拥有巨大的认证潜质。”
出席会议的非盟卫生官员珍妮特-拜卢翰嘎向记者介绍,目前东非共同体五国正在筹划建立医药产品预认证一体化机制,这将为非洲本土以及海外的制药厂商进入东非市场提供极大的便利。她同时表示,非洲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制定药厂建设计划,他们正在寻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医药企业和组织的合作与支持。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加纳、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目前正在寻找合作伙伴来帮助他们建立医药生产厂,现在他们都属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来自国际卫生组织的支持,也需要在座的中国医药企业和机构的支持。”
对于中国医药产品和企业的非洲之路,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表示,春天已经来临,但除了单纯的医药产品出口,中国企业更应该逐步走向医药技术转移、合作研发的新型合作模式,寻求中非卫生发展的共同丰收。
“我们现在对非洲的医药产品出口每年都呈两位数的增长,去年就达到了20亿美元。这次我们在会议上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帮助非洲当地企业开展能力建设。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更多地通过介入当地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培训、科研研发的合作,推动中非医药企业在诸多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提高当地药品本地化的生产能力。”(源自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