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连锁药店挂牌“新三板”似乎渐成热潮。据统计,2016年以来挂牌“新三板”的就有拜欧药业、易心堂、聚丰堂、华巨百姓缘、襄元堂等药品零售企业。截至目前,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连锁药店已有10家之多(不含已经退市的珠海嘉宝华),此外还有恒泰医药、新兴药房、唐人医药、康爱多等也提出了挂牌新三板的计划或打算。
但与连锁药店争着抢着挂牌“新三板”反向而行的,是“新三板”经过前期短暂的火爆之后正在急剧退烧,加上新三板本来就存在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硬伤”以及流动性差、交易不活跃、融资难度大等积弊,挂牌“新三板”已不是连锁药店的最优选择,尤其是运作较规范、发展较快、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区域连锁龙头,不建议其选择“新三板”作为上市首选。
药店算盘难如愿
就连锁药店自身来说,挂牌“新三板”无怪乎三方面的打算:①挂牌交易并募集部分资金加快发展;②借助“新三板”挂牌,确定药店的估值与大股东身价;③待转板制度出台后,“曲线救国”登陆主板市场等。
上述三方面中,药店挂牌时确实能募集到一笔资金,但由于挂牌时发行股数有限,首发募集资金并不多。挂牌交易之后募集资金就更难了,只有极少数药店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扩大了股本与规模,与主板市场有定向增发、并购重组、股份增发、配股等多种募集资金方式相差甚远。至于药店估值与大股东身价,只不过是纸面财富而已,股份不能流动难以变现,数字又有何实际意义?
转板主板上市是新三板企业最看重的。但目前来看,这似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截至6月30日,主板IPO首发申报的800余家公司中,只有42家来自新三板,成功率微乎其微。中短期看,这一渠道难成主流。
新三板发出“退潮令”
2016年10月21日晚,全国股转系统发布《股票终止挂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未能披露定期报告、信息披露不可信等11种情况将被强制摘牌(其中新增5种),新三板挂牌公司今后将有进有出。由于大部分公司没有交易,市场对这一《细则》的反应并不大,在给拟挂牌公司敲响警钟的同时,更凸显出新三板的冷清与惨淡。
如此看来,“新三板”前期火热异常只是“虚热”、“人造”,新三板的政策、定位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向或突破。当分层制度没有带来如期效果、转板通道前途渺茫,加上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掣肘,新三板退潮是必然的。
当然,这与新三板自身有关。挂牌公司标准不高不严、运作不尽规范、质地良莠不齐,这是“新三板”大部分挂牌企业的硬伤;交易难、转板难、融资难则是“新三板”三大困境。从成交量看,全部“新三板”公司的成交金额还不到深沪A股市场成交金额的一个零头。由于并非主流与热点,挂牌新三板的连锁药店流动性可想而知。
变现何必非上新三板
即使是药店控制人意欲变现,也不见得非要上“新三板”。其一,“新三板”并没有给连锁药店以特别高的估值,反而可能由于个别药店质地不佳被拉低。其二,随着一心堂等上市药店重启并购战略,新一轮并购有山雨欲来、风云再起之势,经过多年并购运作,资本市场给予并购标的的估值已近透明,药店想出手并非难事。其三,与其花费不少的人财物力上“新三板”,不如扑下身子踏实经营优化提升药店经营指标,日后也能卖个好价钱。
最后,给急欲上市但受制于IPO排队的连锁药店支一招。2016年9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明确对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全国共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简而言之,拟上市药店只要注册地在这些贫困地区(这对全国区域性药店并非难事)、年内纳税不低于2000万元,即可免受IPO排队之苦并享受到“绿色通道”政策。
新三板公司质地下滑
自2012年初至2016年9月30日期间,新三板一共挂牌9035家企业,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划分,这一过程主要分为6个阶段(见下图),而从这些挂牌企业的总体表现来看,新三板公司的质地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同阶段挂牌企业的营收情况:
可见,2012年初至正式扩容前, 256家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的平均营收是5040.15万元。2014年1月24日正式扩容后,对政策敏锐的企业纷纷跑步进场,挂牌企业经营质量明显上了一个台阶,725家挂牌企业的平均营收猛增至13021.84万元。2014年8月25日新三板正式引入做市制度迎来扩容后第一波行情,好企业开始转向新三板,从2015年6月16日股灾之后到2015年年底挂牌新三板的企业营收规模最大,达到1.61亿元。但进入2016年后行情持续冷却,新三板也面临流动性减弱、投资者离场等困境,新增挂牌的经营业绩下滑明显。今年年初至分层前,新增挂牌企业2513家,挂牌时的平均营收分别为13361.67万元,与股灾后挂牌的企业有明显差距。分层后至今,新增挂牌企业1501家,挂牌时平均营收降至11749.05万元,是新三板扩容后平均营收最低的一批企业。
◆不同阶段挂牌企业的净资产情况:
可见,扩容前挂牌的企业平均净资产仍然是最低的,挂牌时平均净资产3458.64万元。2014年1月扩容政策出台后,挂牌企业的平均净资产出现了一个小高峰,达到了7664.84万元。主板2015年6月发生股灾后,新三板在政策上反受眷顾,企业挂牌净资产规模也达到最大,平均9629.31万元。此后,企业挂牌时的净资产规模开始逐渐缩小。至2016年6月分层后,企业挂牌时的净资产规模平均只有5837.34万元,再次降到低点。
◆不同阶段挂牌企业的净利润情况:
新三板扩容前,挂牌企业平均净利润509.73万元,是各阶段挂牌企业中最低的。正式扩容后至做市前挂牌725家公司,平均净利润达到899.77万元。做市制度实施后至股灾前,挂牌企业平均盈利841.99万元。股灾时挂牌企业盈利达到高峰,2550家公司挂牌时平均盈利1120万元,齐鲁银行、东海证券等盈利巨头们挂牌。分层后挂牌企业平均盈利下滑至707.7万元,同样达到扩容后的最低点。
在新三板挂牌的连锁药店,其资产质量也是高低不齐。其中几家相对优良、盈利模式与竞争力突出的挂牌企业亦已长期停牌,这些企业是否另有打算,虽然不好贸然揣测,但无疑值得进一步关注。(来源: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