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12-12-25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医药信息平台 >> 平台新闻

提升药材品质 搭建交易平台

两岸协力拓展中药材交流合作空间

日前,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在厦门召开的“2012中药材发展论坛暨优质基地授牌及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会”异常火爆。参会人员除了两岸企业代表、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部门官员外,厦门市政府、台湾“立法院”也分别派员致辞。
历时3年的“优质道地药材基地”评选揭晓,及“输台中药材集散中心”预备筹建,令两岸中药界大为振奋。“两岸中药业界的交流合作正在加速。厦门市拟筹建的输台中药材交易中心、质量检测认证中心,以及未来的电子商务、期货贸易将成为两岸中药材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
基地建设让优质药材脱颖而出
自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推行GAP认证以来,我国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据专委会初步统计的23个省份基地建设情况,共有460个单位(企业)建成药材生产基地754个,涉及品种380个。截至今年9月底,65家企业的55个中药材品种,100个基地通过GAP认证,规范化基地规模已超100万亩。
但相对于全国总种植面积2100万亩来说,规范化种植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中药材基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规模散乱小;质量意识差;基地管理模式滞后;个别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文全说,为了保证中药材质量,更为了整个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而对于台湾中药业界来说,期盼大陆中药材早日实现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的心情和大陆同仁一样迫切。台湾中药材90%来自于大陆,近年来,随着该地区管理力度的加大,屡屡出现重金属、农药残留事件,给两岸业界带来了困扰。“长期以来,输台中药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两岸检测标准不一致所致,另一方面也跟药材种植管理有很大关系。”长期致力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会会长廖万隆说。
两岸业界的共同期盼推动了大陆中药材种植事业的发展。为加快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与品牌化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历时3年在会员企业中开展“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评选活动。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四川等14个省份会员企业50余个品种提出申报,经专家组反复论证,筛选出北沙参、草珊瑚、沉香、何首乌、虎杖、黄精、黄芪、桔梗、莲子、人参、三七、淫羊藿等16个品种进行现场评审,最终12个基地品种获得“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称号。
“此外,在中药协会的指导下,专委会还推动建立了5个品种的‘优质药材指定出口基地’,包括内蒙古枸杞、承德黄芩、岷县当归、陇西黄芪和党参。”专委会理事长王卫权说,作为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优质基地必须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以优质药材保证合格中药产品品质。
政策支持引药材产业良性发展
相对于制药工业来说,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受传统农耕方式影响,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极低,发展水平及速度都受到很大限制。但近年来,受下游工业发展推动,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形势在逐步改变。同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中药材种植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今年以来,专委会为10多个会员单位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和争取政策支持,重点品种当归、人参、三七等基地品种是获得支持力度最大的,有些项目金额近千万元,极大地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王卫权说。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说,去年,工信部对中药材种植扶持资金增加1亿元,从2500万元升至1.25亿元,今年再次增加1000万元,达1.35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现有扶持资金将集中使用,主要用于重点品种和项目的扶持。”从2011年开始,在中药材生产领域是对“一个基地、三个平台”的扶持,即扶持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基地,支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中药材生产供应保障平台的建设。
王文全教授认为,从国家对中药产业扶持的方向和政策上看,药材种植和工业生产对接,建立一、二产业的联盟体系,形成为工业原料建基地,工业依靠种植业为基础的良性发展循环体,将是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方向。“2013年,专委会将努力促成建立当归、黄芪、黄芩、黄精、防风、附子等5~10个品种的种植业和工业联盟基地。”王卫权说。
“把生命科技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两岸有着共同的看法。”台湾“立法院”立法委员廖国栋说,3年前台湾当局提出发展包括生物制药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特别制定了‘生物制药条例’,希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大陆,‘十二五’规划已经把生物制药作为重要发展领域。“工信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更是直接带头,大力支持中药行业的发展,这非常值得台湾学习。”
两岸合作促新型平台打造提速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断深入,厦门在两岸中药交流合作中的前沿平台作用不断凸显,海峡两岸的药品论坛、两岸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海峡中药合作发展中心、科技部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等中医药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项目相继落户厦门,在两岸医药交流史上写下了很多‘第一’。”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永茂这样说。
2010年12月21日,第六次“陈江会”签署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就中药材品质安全保障措施等相关事项进行交流与合作。去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提出“支持和指导厦门相关部门完善药品监管能力,提高药品检验检测水平,保证台湾进口大陆中药材、中成药等产品的质量,保障药品安全;支持厦门成为台湾中药材、中成药进入大陆的指定口岸;推动两岸中药材认证工作,支持厦门建设输台药材质量检测和论证中心;支持厦门成为台湾保健食品进入大陆的主要口岸之一。
在厦门建立“输台中药材集散中心”由此而生。厦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叶飞云介绍,该集散中心计划落户厦门市海沧区,最终目标成为立足厦门、面向海外的中国道地药材第一品牌的综合交易市场,包含药材交易、信息发布、品质检验三大平台,根据发展不同阶段分为现货交易、电子交易、期货市场三种形式。“集散中心以中药材交易为核心,兼顾中药饮片,以台湾为主要销售对象,兼顾海西,逐步扩大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最终成为面向海峡两岸及海外市场为主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根据设想,其招商以道地药材产地企业为主,优先选择具有药材种植基地的企业;以道地药材交易为主,逐步向仓储、物流、加工等产业链延伸,同时兼顾药材展销、学术研讨、健康养生及文化旅游等。
“该项目将以对台交流合作为主,打造中国道地药材第一品牌的综合交易平台。实现年交易规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年创税收超过亿元人民币。”叶飞云说,集散中心总体项目还包括输台药材质量检测和认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加快两岸中药材种植和质量标准化互认研究,引导国内相关种植基地规范种植,提升台湾对大陆的认同度、依存度和融合度;有利于大陆道地优质中药材进入台湾,降低输台中药材质量安全风险,维护两岸民众健康福祉。
“项目要尽快落地,起点要高、功能要全、效率要快。”众多两岸业内人士迫切地说。同时,推动两岸检测标准尽快统一、互认,加快两岸中成药贸易步伐也成为业界的热切期待。

上一篇:药材: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源泉
下一篇:毒性动物药材价飞涨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