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心脑血管病发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心脑血管用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保持快速增长。尽管当前心脑血管用药市场仍然是西药主导,但中成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不过,在前景看好之下,心脑血管中成药还需解决市场集中度低、挖掘产品的特异性功能等问题,才能真正“向阳生长”。
持续增长,市场规模扩大
世界卫生社团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超过70%-80%,全球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病死率的50%以上。根据相关计数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达500万人,死亡人数由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七位跃升至第一位,心脑血管的病发率正处上升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心脑血管药是第一大类药,约占药品总规模的20%;在中国,心脑血管药属于第二大类药,其市场规模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约占全球药品销售总数的15%。
不仅如此,该药也是近年来药品市场增长最快速的品类。市场发展成熟且成长性较好。2007-2009年国内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55%,2009年市场规模达983亿元,初步估算2012年已经超过1200亿元。
尽管心脑血管市场主导地位仍是外资合资产品的西药,但中成药发展速度极快,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就数据而言,我国心脑血管中成药2007-2009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21.94%,远高于心脑血管总体用药市场及整个医院用药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09年销售达到348亿元,2011年销售金额达到474亿元,其中,心血管中药与脑血管中药2011年市场规模分别为292亿元和182亿元,脑血管用药占38%左右,但增速高于心血管用药市场。业内预测数据表明,到2015年心血管、脑血管市场规模分别将达到530亿元和340亿元左右。
近年来,中药类心血管病制剂在国内市场上的明显扩容趋势,以及人口老龄化、慢病发病率上升和国家相关政策扶持的导向下,业内极其看好中药类心血管未来的市场。而在投资领域,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国内中成药领域企业共完成34笔私募融资交易,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3.66亿元,其中规模排在前十位的交易总规模约为46.05亿元,主要投向心脑血管疾病用药。
前景看好,问题亟需解决
在国内心脑血管中成药产品中,除“地奥心血康”、“步长脑心通”和“复方丹参滴丸”三大品种外,石家庄以岭药业集团的“通心络”、山西中远威药业集团的“溶栓胶囊”、“速效救心丸”和“天保宁银杏叶”等新老品种也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10年时间内,心脑血管中成药早已成为国内医院的常用临床治疗剂。
不过,目前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心脑血管中成药产品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前十位产品销售金额占比仅在40%左右,其市场竞争较激烈,分散了研发资金和营销渠道,制约了中成药发挥其优势疗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的发展。
市场集中度低主要是国内心脑血管领域的中成药品种多,临床疗效特异性还待完全挖掘。从领先品种的发展来看,中成药心脑血管品种的成功首先是产品本身在配方、剂型和疗效上具有优势,其次是产品销售团队和销售模式的实力。中成药品种一般同时具有以上多种功能,但也正因优势难以发挥而成为影响产品销量的因素。因此,今后中成药产品需要挖掘产品的特异性功能,支持学术推广的发展。
目前,心脑血管用药主要针对冠心病和脑卒中,西药特性主要调节血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舒张血管药物,相比较心脑血管中成药而言,外资合资产品就其中一点专门开拓市场更容易做精做深。
但从整体上来看,心脑血管中成药的发展大势已经形成,无论市场规模还是产品销售都将会呈现出大幅上升态势。国内某咨询机构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调查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
据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具有终身用药性的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心脑血管用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这种趋势已有所体现。在未来几年内,伴随国内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制药市场的不断规范,以及中成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独特疗效,心脑血管中成药的发展前景乐观。(摘自《医药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