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13-05-03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医药信息平台 >> 平台新闻

中药治病讲究配伍及用量 单凭某味药性不科学

近日汉森制药产品“四磨汤”卷入“致癌门”,作为汉森制药独家专利,四磨汤是公司的拳头产品。然而四磨汤的其中一味成分槟榔,却早在200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其定义为“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且近年来众多研究也证明,槟榔对人体致癌的流行病学上有充分证据。然而汉森制药却从未披露过,也未在药品说明中揭示过致癌的风险。
对此汉森制药回应称:槟榔是属于一种中药材,这个是中国药典里面都有的。说实话砒霜也是一种中药材,如果说能够用得好的话,也可以救人的。我们这个药品用的不是整个槟榔,而是槟榔里面的提取物质,我们提取槟榔里面能够促进肠胃蠕动的物质,添加到四磨汤的用药里面。
许多研究也表明,经常咀嚼槟榔会明显增加口腔粘膜病变的可能性,提高口腔癌的发病率。2011年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中翦新春,张彦的文章《咀嚼槟榔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口腔癌的研究进展》中提到,在槟榔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中,口腔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
印度是世界上槟榔消耗的最大国,在印度孟买的一个大规模的调查中,有33.0%的人咀嚼不同品牌的槟榔。因此,印度口腔癌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一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接近60%的居民咀嚼槟榔,该国口腔癌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口腔癌发病率为世界第三的所罗门岛,居民咀嚼槟榔比例亦较高。在嚼槟榔盛行的我国台湾,口腔癌发病率也很高,其中每10万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
有研究者通过对152位咀嚼槟榔者和137位不咀嚼槟榔者的分析发现,84.4%咀嚼槟榔者患有口腔粘膜病变,远远高于不咀嚼槟榔者的37.2%。另外一组研究显示,66%的咀嚼槟榔者有口腔粘膜病变,而不咀嚼槟榔者仅1.5%有口腔粘膜病变,同时在咀嚼槟榔者的口腔粘膜病变中有超过20%为癌前病变。
该文中还提到,槟榔果的致癌性已经由许多试验研究所证实。槟榔果含有5%~40%多酚和几种生物碱,包括槟榔碱、槟榔次碱、四氢盐酸和四氢烟酸甲酯。槟榔碱是槟榔中含有的最主要的碱,约为槟榔净重的1%,而且具有遗传毒性。
槟榔致癌物来自哪里?
曾经有段时间,槟榔加工时添加物致癌观点甚为流行。这一看法,在部分制作商和销售者中亦有不少支持者。据悉,槟榔口感好坏“一分在果子,九分靠做功”。槟榔醉不醉人、有没有“劲道”,能不能让人上瘾,主要决定于加工槟榔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配料。
“槟榔口感好坏,调制卤料是重点。”一名制作槟榔人员说,在槟榔制作中,添加石灰的用量非常讲究。加石灰是为了保证产品“游离碱度”不超标。否则,会因为产品碱性过大,导致食用者口腔黏膜破损,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等病变。此外,卤水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很讲究。
之前一名槟榔原料供货商则说,现在槟榔里面的成分越来越多,甚至达到几十种,有些原料原本无害无毒。一些商家为了图便宜,采购低价、伪劣的原料,导致无毒的产品变得有害。该人士称,产品适量添加一些制作成分,不会有问题,但是成分添加过量就会出问题。
有关科研发现,槟榔碱水解后成槟榔次碱,它刺激细胞产生很多物质,对人体有病理作用。但同时在发病机理上,还与敏感体质有关联。比如有些的士司机长期食用并不发病,仅是牙齿的物理磨损。
怎样看待中药“有毒”“致癌”?
之前就有国外研究人员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称中国人在制作药物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复杂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药含有麻黄和细辛,而细辛是带有剧毒的植物,过量使用会引发很强的副作用,但这些中药的包装和说明书上没有注明药物的毒性有多大。记者就如何看待中药毒性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有效成分无法全面反映中药功效
山东省交通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辛凯旋说,西药结构非常简单,大都是单一化学成分的“单体”,大部分可用分子结构式表示,很多药物是按分子结构式合成出来的,其有效成分一目了然。而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其成分非常复杂。
任何一种植物也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例如人参,用现代方法已研究了100多年,研究报告、文章、专著也能放一个图书馆了,可是仍然还有许多成分没有搞明白。
反过来,即使知道了某些成分的化学结构,也不知道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作用。比如麻黄,按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来认识,它味辛性温,有发汗、平喘、利尿三个功效,可是它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只有平喘的作用,而没有发汗利尿的作用。提取一个有效成分,反而失去了两个功效。也就是说有效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功效。
从复杂的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例如蒲公英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很难确定其有效成分,更不要说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了。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草纲目有中药1892种,而我国药典能定量有效成分的中药标准体才135种,如果只用这些来开发新药,那将是对中医药很大的限制。
中药功效恰是借助中药毒性
“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辛凯旋说,在传统经典中,中药按毒性分为“大毒、有毒、无毒”三大类。
在中药的临床使用上,一般有3种方法减毒增效:一是炮制减毒,通过特殊的炮制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二是中药配伍减毒。在中医临床上,不是单用其中一味药,而是多种药物一起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三是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凡有毒的中药,在遴选过程中都不会划入到OTC(非处方)药物中,此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辛凯旋说,中药是天然生长的植物,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会带来不良影响。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只占10%左右,远远低于西药,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邵建民说,中药不是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调动人体积极性起作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中药是很安全的,只要按规定使用,就不会出问题。有时吃药后会出现一些看似不良反应的症状,实际上是病情在好转。比如,咳嗽时吃过中药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咳嗽得更厉害,咳痰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把痰排出来病就好了。中医有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不可用西医理论来使用中药
辛凯旋说,古人把复杂的人体、变化万千的疾病与复杂莫测的中药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辨证的“四诊八纲”和用药的“四气五味”。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能分割的。
在当代西方文化背景下,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有3个基本要求--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如果按照这个路子,使用中药就要查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如某药含有抗某菌作用,某病是该菌引起的,就用该中药,不含这种抗菌成分的中药就不用。这样就出现,诊断用西医病名,用药按化学成分,割裂中医“理、法、方、药”全过程的情况。按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用中药肯定降低临床疗效,道理很简单--它割裂了中医的完整性、统一性,两者不是一个体系。
如某老年人腹胀,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胃动力不足,属中医“气滞”,用含有增强胃蠕动作用成分的中药如枳实、厚朴、香附;而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胃阳不足,用温胃健脾的干姜、白术、砂仁。前者越通越虚,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满意。
再如某老年人被诊为冠心病,表现为胸闷、胸痛,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瘀血,用含抗凝血成分的中药如丹参、白芍、桃仁、红花;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胸阳不振,用治疗胸痹的栝楼、薤白、半夏、丹参。前者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显著。
所以把握中医理论与中药的统一性,摆脱所谓“有效成分”观念的羁绊,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理论指导用药,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非常重要。
中药中毒错在庸医不在药
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食品,既然是治病,就会有功效。中医讲究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热过头或者寒过头,就成了副作用。
济南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邵建民说,在中国,“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药也已经应用了几千年。没有毒性的药就没有治疗效果,因为治病本身就是一个以毒攻毒的过程,是用药的负毒素来中和因人体内里不平衡而产生的正毒素。
药的产地、采集、加工方式、炮制方法、使用剂量、配伍方式等都会影响药的毒性,所以说,中药是否有毒不在于药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根据人不同的体质辨证使用就能治病,不对症用药就是用毒。水喝多了会中毒,饭吃多了能撑着,任何事物不恰当地使用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使用把药的毒性降到最低。
辛凯旋说,中药中毒多是因为服食剂量或方法不对,如砒霜、胆矾、马钱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乌头、附子等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可致中毒;甘遂与甘草同用可致中毒。但如果用法得当,有毒药物也可用来治病,如砒霜有剧毒,但却是治疗寒痰哮喘、梅毒、痔疮、癣疮等疾病的良药。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中药是用多种药材混合在一起用水煎煮后服食,各种药材相生相克。因此,评价中药毒性应从总体入手,并不能因为其中一种成分有毒性,就判定它对人体有害。
例如,中医临床的常用药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这些成分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毒品。但麻黄的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而且临床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___南方成人不超过每天3克,北方人不超过6克。如果超量使用,也需要医生双签字。麻黄的副作用主要有使人兴奋、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在临床上,麻黄有严格的适应症:热证、内热、容易出汗的患者,肾气虚的患者,不允许使用,否则的话,哮喘会加重,严重的会造成休克。
再如,细辛也是中医临床的常见药,主要功能是辛温解表,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痛和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细辛中含有黄樟醚,这种物质会作用于人的呼吸中枢,阻止氧代谢,严重的会破坏肝细胞,引起肝中毒,甚至诱发癌症。但黄樟醚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通过水煎煮20~30分钟,95%的黄樟醚都会挥发掉,而且,我国药典对细辛也有严格的使用量规定,成人一天的用量不超过3克。如果超过用量标准,实行临床医生双签字制度,医生除了在处方上签字,还要在药物旁边签字,以确保用药安全。因此,只要用法得当,不会出现中毒。(源自搜狐健康)

上一篇:中成药下半年调价 基药独家品种将行政限价
下一篇: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限量实行分级管理--标准 收入《中国药典》第二增补本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