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15-10-26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医药信息平台 >> 平台新闻

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现代化

据悉,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的抗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业内人士表示,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近年来,中药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重视,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建立的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本。

  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资料显示,我国中医药工业1300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

  而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不包括新批的仿制药和改剂型药品及进口药品)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

  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界上七成以上的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将青蒿素引向国际并占据市场大头的,是法国赛诺菲、瑞士诺华等外资巨头。

  在屠呦呦获奖信息公布当晚,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连夜写就一则千字感言,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发表个人看法。“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来源:中国中药材网)

上一篇:专家建议:建立独立垂直中医药管理体制
下一篇:贵州正成为中国大健康医药产业聚焦的福地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