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整个医药行业形势空前严峻,销售处于半停滞状态,平均每天有2家生产企业和3家流通企业“死掉”,2006年将是医药行业的转折点。
目前,国内医药企业面临三大困境:
其一,成本困境。近两年来,医药行业的整体成本不断在被抬高:原辅材料、能源、运输流通等都在涨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改造造成固定成本大幅增加等。
其二,研发困境。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创新的环境,谁搞创新谁赔钱,创新的风险非常大,而新药即便批下来了也未必能收回投入,根据国内的政策,新药很难进入医疗保险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
其三,市场困境。不同于其它国家,中国80%药品需要通过医院销售。因为政策规定,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上顺加15%作为自己的利润。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想方设法用贵药、开大处方。而更多真正疗效好、价格低、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药品品种,即便中标也难以实现大批量销售。
特别是药价持续走低也是2006年的必然趋势,预计第十八次降价又将拉开帷幕。而实际上,过去八年连续十七次降价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整体利润大幅下跌,厂商整体上步入了微利时代。
银联信点评:
我国医药产业以18%的增长(GDP的两倍)速度走过了2005年。如果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变,2006年的医药工业总产值按现价可望达到5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左右,药品的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可以认为,2006年医药产业受惯性推动走势依然强劲。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药品降价等因素的影响,整个行业收益将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医药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将进行变革,以促使“医药产业链全体效率提高”,这必然将淘汰一些效率低下的环节和企业,而国内数千家企业,弱小的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靠山。可以预见,2006年医药商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大鱼吃小鱼,小鱼吞虾米的游戏会进一步白热化。
2006年医药商业企业仍将在微利时代寻找商机,而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农村市场将成为新焦点。因此,建议中小药企发展农村市场可能会有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