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青霉素和7-ACA这两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重要的中间体,分别经历了峰回路转和跌宕起伏的时刻,尽管它们处于不同的市场地位和作用,表现不尽相同,但对行业的参考意义都在于对产业发出了一个忠告:经历几番残酷竞争之后,应该更加理性化、珍惜已有成果的价值。2007年已经拉开帷幕,接下来的路如何走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青霉素:新霸主诞生,未来短期内以稳为主
青霉素为大宗原料药创出了一个奇迹:在量增价涨的情况下走入了2007年。
季节和出口因素促成绝地反弹
工业级青霉素G钾盐(下称青霉素工业盐)是我国在世界地位上最为重要的中间体。在经过3年的低谷期之后,于2006年9月份开始出现转折,这次转折标志着青霉素经过近3年的产业调整之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市场周期。
价格是行情变化最重要的杠杆。2006年青霉素市场的供需变化规律是先平后涨。一开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曲线仍在底线55~57元/BOU徘徊;在5、6月略有回升的迹象,但是没有形成涨价的主流;当进入第三季度末、第四季度初才真正发力,不仅数量上升,价格也直线上升到了70元/BOU;到了12月份价格仍然在73~75元/BOU。
在2006年上半年曾有几次价格提升的机会却没有实现,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青霉素现有生产能力饱和,采购商们均持着观望和试探的心态。一次是在2月份的印度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调查的开始,当时中国青霉素主要生产企业纷纷提高报价,但由于采购方的观望而最终未能实现价格回升;另一次是在5月的成都原料药会前后正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国内环保要求提高、部分化工原材料涨价迫使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提高,同时,采购商对中国青霉素产能的饱和状态仍持谨慎进货态度,而使大订单价格抬升的计划落空。
但在8、9月进入全球抗生素年度销售旺季之后,国内外采购商对青霉素的订单开始增加。另外,促使第三、四季度青霉素价格上涨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两大青霉素生产商河南华星药厂和中润(内蒙古)制药在6、7月份因环保和电力等原因相继减产和停产,造成可供市场的青霉素有所减少。这时,不仅是青霉素工业盐,连同6-APA、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一下子都发出了无现货供应的呼声。市场出现缺口,价格必然上涨。
预计2006全年(不计直通法产青霉素)的青霉素产量可达到34000吨,其产销量和出口量的与2005年同期比较的增长率主要发生在下半年,也符合了第三、四季度青霉素销售旺季的说法。
再看出口。2006年5月的青霉素工业盐胜诉为中国青霉素继续大步向国际市场进军扫清了障碍,从2006年前10个月青霉素工盐的出口总量看,同比2005年增长了20.73%,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增长。而中国青霉素得以转机的直接原因则在于青霉素系列的出口增长,特别是青霉素下游的6-APA、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出口都在20%以上同比增长率。像青霉素这样的全球性老品种,可挖掘的潜力有限,出现新的市场缺口并不常见,这都是2006年的全球性产业调整带来了机会。2005年后荷兰帝斯曼集团以及印度、墨西哥等企业陆续停产青霉素,迫使采购转向中国,分解了中国青霉素的销售压力。(200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