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到现在,一场关于中医药的存废之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学者甚至发起网络签名要求废除中医药。但对于呵护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医学,更多的人站出来,要求拯救中医药。今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场存废之争。
生存还是死亡?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王子这句精典的诘问正发生在我国最正宗的传统行业--中医药行业身上。
从去年到现在,一场关于中医药的存废之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学者甚至发起社会网络要求废除中医药。
提出废除中医药并非空穴来风,中医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卖的是树叶,买回的是药片。后者的价钱是前者的几倍。全球的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有16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产品仅占3%-5%,有的年份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出口额。不少人大声疾呼:中药还姓“中”吗?
专家认为,要拯救中医药非纸上谈兵,中医药创新发展要动真格,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医药姓“中”的本色,依靠质量、标准,走品牌发展之路。
存废之争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我国超过50%的人治病时服用中药;患病就医时,首选中药治疗者占24%;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过中药。然而,这个曾经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在发展上却正遭遇着不小的尴尬。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中药市场16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产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我国仅占3-5%,约5.8亿美元。在极为有限的出口额中,绝大多数还是初级品,中成药仅占1.26亿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出口。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而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中医却锐减如此,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比中医人数缩水更可怕的是,很多中医院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甚至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手段,而开药甚至也开西药。挂中医院之名,却行中西医结合或西医之实,已经沦为“二流的西医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中医药事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有70%至80%是学习中医及相关学科的。在韩国,由中国传入的中医已被改名“韩医”,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7亿美元大关,但这个出口额还不及日本“救心丹”一个品种。韩国仅“高丽参”一项出口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材出口额的50%,且其价格比我国人参高出10倍左右。
随着“洋中药”的大举进入,现代化进程缓慢的传统中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迫使大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明天,我们将吃的中药?
2006年,网上有人在征集签名,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一时间引发了全国一场关于中医药存废的大讨论。生存还是死亡?成为摆在中医药发展道路上的一句??典拷问。 (2007-06-06)